政府工作报告两度“点名”量子技术:新赛道须抢占先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12





  “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


  在总结2023年政府工作成绩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两度点名量子技术,肯定了中国量子产业取得的成绩,并为后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主流大国争相布局的新赛道


  量子技术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大背景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研究,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在网络安全领域以及多个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以量子计算为例,市场咨询机构IDC预计,全球投资金额预计从2022年的11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76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达48.1%。


  全球主流国家纷纷布局。截止2023年10月,各国规划量子技术投资金额超过280亿美元。从量子企业数量、量子专利申请、量子产业应用等维度看,美国实力最强且持续加大投资,中国处在第一梯队,英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


  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发展量子技术,推进量子产业发展。据量子大观了解,此前2016年、2018年、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了量子技术,肯定其发展成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瞄准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023年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要加快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上述国家政策和高屋建瓴的会议,体现出政府对量子技术发展的鼎力支持。


  电信行业“大国工匠”、中电信量子集团研发与运营中心副总经理罗俊对量子大观表示,量子技术具备很高的门槛,需要企业拿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战略决心去投入,需要产业界构建从底层技术到行业应用的良好生态,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学习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让我们感到很振奋,对未来发展也更有信心。”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也指出,开辟量子技术新赛道,有利于通过“量子+”的方式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


  量子产业正在走向成熟


  量子产业的光明未来和政策激励,使得产业界纷纷展开行动。


  以中电信量子集团为例,作为央企布局量子赛道的重点企业,自去年成立以来,坚定不移推进量子技术的研发,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罗俊透露,去年下半年以来,中电信量子集团的5G无线数据终端、安全网关、密码机等系列产品陆续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密码管理局、中国网络安全审查与技术中心等权威机构的认证,将在政务、金融等敏感行业的网络安全保障中发挥重要价值。


  还有更多量子技术创新成果亮相。例如在量子计算领域,2023年以来,中科大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启科量子离子阱量子计算原型机“天算1号”等发布 ,中电信量子集团则推出了“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据了解,目前中电信量子集团推出的量子科技产品已有20多项,应用范围涵盖政务、应急、工业、金融等10多个行业。


  上述成果相比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并不逊色。事实上,美国已经开始了对我国量子技术的打压,试图延后发展进程。


  “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掌握量子技术、做强量子技术,在未来科技产业竞争中占据更好身位,在这条新赛道抢占发展先机。”罗俊强调,中电信量子集团将聚焦量子技术创新前沿,矢志量子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让量子技术成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秘密武器”,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量子产学研合作还需深化


  作为一个新赛道,我国已处在比较好的身位。整体来看,在量子计算领域,截止目前全球仅有4台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中国占据2席,分别是“祖冲之”和“九章”;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率先开展大规模商用,中电信量子集团量子密话用户超过百万。


  同时,量子技术作为全球前沿技术领域,前方道路依旧漫漫,还需产学研各界同心协力,深化合作,不断突破技术瓶颈。量子大观留意到,2023年在量子技术研究和突破中,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均做了大量工作。


  今年1月,我国量子领域首个开放实验室——量子通信开放实验室揭牌成立,是产学研合作的最新例子。实验室定位为非营利的开放合作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国内量子通信行业的优势力量组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构筑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系统性优势,将推动量子通信产业化迈向新阶段。


  全球量子技术发展还处在新赛道的起跑阶段,我国表现不俗。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点名”,量子技术有望获得更大的关注度,迎接更多的资源注入,成就更显著的价值,在大国科技竞争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转自:C114通信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