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光纤潜能,激发宽带业务新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29





  2023年世界宽带论坛(BBWF)期间,华为光接入产品线总裁冯志山在全光接入创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释放光纤潜能,激发宽带业务新增长”的主题演讲,指出围绕视频、宽带体验和智能社会三大驱动力,华为提出FTTH光纤到户、千兆提速、FTTR全光房间和万兆超宽四大战略机会。华为全光接入创新方案与产品能帮助运营商构建面向F5.5G的端到端全光接入网络,支撑业务快速发展和商业成功,并推动产业加速迈向智能世界。


  三大驱动力正加速宽带网络的升级。丰富的视频应用驱动家庭宽带从十兆、百兆升级到千兆;极致的用户体验驱动时延和漫游缩短至毫秒级;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要求网络联接数量和容量实现百倍增长。基于此,华为提出宽带网络的四波战略机会:


  第一波机会:部署FTTH光纤到家,实现百兆家宽


  从铜缆或Cable联接演进到光纤联接,实现100兆到户。


  华为全场景AirPON解决方案,包括杆站、街边柜和楼宇等全场景部署方式,具备最小功耗、最高密度、最小规格等优势,满足客户不同场景需求的同时,帮助客户建网TCO降低 23%,TTM缩短45%。


  华为DQ ODN解决方案,提供即插即用免熔纤,TCO节省15%;独有的光虹膜解决方案实现光纤哑资源的智能化管理,15分钟自动故障定位,端口准确率从传统ODN的70%提升到95%.


  对于Cable转光场景,华为杆站AirPON和楼宇AirPON解决方案可帮助Cable运营商快速经济地建设FTTH网络。


  第二波机会:极致用户体验驱动,千兆提速实现千兆家宽


  光接入从GPON升级到10G PON,实现千兆到户。华为的10G PON解决方案具有四大优势:


  (1)大带宽,净荷速率真正达到10Gbps,助力运营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套餐和专线方案。


  (2)极致体验:Dense-TDM技术将时延降至微秒级,将极致体验从家庭宽带延伸至各行各业。


  (3)敏捷网络:只需要一张板卡,即可灵活支持7种工作模式,包括GPON、10G PON的P2MP业务和基于以太网的P2P业务等。


  (4)深度智能:支持SLA可视和测量,实现实时的业务体验感知,使能运营商实现SLA变现。华为10G PON在全球商用领先,服务1.8亿家庭,助力运营商提升了ARPU值,节省了30% CAPX,TTM降低28%.


  第三波机会:智慧家庭体验驱动,光纤到房间实现全屋千兆Wi-Fi


  FTTR实现高品质1Gbps Wi-Fi到每个房间,千兆无处不在。华为FTTR全光房间解决方案,真正支持全光2000Mbps全屋接入,20ms Wi-Fi切换无感漫游,256个智能设备联接,在安装部署方面,支持插墙式、桌面式等灵活部署,省空间更美观。


  品质的体验也需要品质的营销,华为PremiumWi-Fi解决方案,针对Wi-F管理和运维难点,通过Wi-Fi全场景纳管平台,故障诊断耗时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助力运营商营销成功率从3%提升至10%以上。


  华为FTTR已服务百万家庭,助力用户拥抱数字生活,助力运营商商业成功。


  第四波机会:AI驱动,50G PON实现万兆超宽


  由10G PON接入升级至50G PON,实现无处不在的万兆超宽接入,助力千兆行百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50G PON被ITU-T定义为下一代PON,是迈向F5.5G泛在万兆接入的关键技术。华为领先推出了50G PON商用解决方案,具备三大特性,支持确定性10Gbps体验。


  (1)业界最高发光功率,实现32dB的光功率预算;可直接在现网ODN上部署,支持ODN零变动;


  (2)支持三代PON共存,光路尺寸减少90%,实现网络一次部署,按需升级终端,助力运营商业务平滑演进;


  (3)创新端到端硬切片,支持从10Mbps到10Gbps可保障带宽,满足各种业务并发传递的需求。


  华为50G PON已联合全球运营商完成了50多个局点的技术和现网验证,打造了10多个万兆园区,证明了在不同业务场景的适用性,支撑运营商在家宽和商宽的业务发展。


  100兆改变内容,1G改变体验,10G改变社会。华为全光接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建设最合适的网络,支撑网络平滑演进,业务蓬勃发展。四波光纤战略机会将进一步释放光纤潜能,激发新增长。


  华为呼吁产业共同努力,建设面向未来、Fiber to everywhere的网络基础设施,合作加速F5.5G发展,迈向智能世界!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