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回溯既往,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走过了70年,我国食品工业也随之经历了恢复元气、缓慢增长、高速增长、创新驱动等几个历史阶段。
恢复元气——让民众吃饱,让新生政权巩固
时间走到1949年10月,新生的共和国在食品工业上,面对的仍是一个技术落后、产能低下的局面。
当时的食品工业主要以粮食生产加工为主,技术十分落后。在原料供应一端,粮食供应严重短缺,食品生产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在业态上,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作坊生产为主,当时,仅在沿海一些大城市,有少量实行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加工厂,所用的设备均从国外进口。在粮食加工方面,以面粉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为主,所使用的也几乎全是国外设备。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专门生产食品机械的工厂。
从食品消费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无法敞开供应。中国百姓仍处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状态,食品种类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加工食品的消费比例非常小。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仅有82.8亿元。联想到后来,仅以1990年为例,当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1360亿元,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食品工业的窘境,由此可知我国百姓在食品消费上的困境。特别是一批不法投机商趁着全国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共和国新政权尚未巩固,肆意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将黑手伸向粮食等,疯狂地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一时间,谣言四起,恐慌情绪由沪上波及全国,给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到20世纪50年代末,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并且从食品延伸覆盖到煤炭、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
面对让百姓吃饱的民生大问题,自诫“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1949年10月起,带领全国人民紧紧围绕“两白一黑”(粮食、棉花和煤炭),与不法投机商展开激烈较量,最终稳定了粮食市场和日用品市场,稳定了民心和政权,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同时,粮食加工业逐步从战时转入和平生产阶段,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粮食供给。从总体上说,各地群众陆续告别了缺乏口粮的境况,实现了“吃得饱”的初级目标。
作为食品工业的推动力,我国的食品学科建设也在这一阶段起步。在之前已有的三江师范学堂(现南京大学)农产与制造学科、吴淞水产学校的水产制造学科基础上,陆续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原江南学院等10多所院校,设立了食品相关系科与专业;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立起一批涉及食品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如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郑州粮食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为后来的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学科、教育和人才基础。
缓慢增长——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艰难探索,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经坎坷
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近20年间,我国食品加工业及食品机械工业从开始起步到不断发展,除食品加工厂仍处于半机械半手工状态之外,全国各地陆续建起一大批面粉、大米、食用油加工厂,实现了初步的机械化工业生产,食品机械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机械工业门类。在此基础上,国产食品机械大量补充,基本满足了国内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为此阶段实现食品工业化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食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少谈起。
高速增长——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催生了食品工业发展的黄金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食品领域也随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外资的引入,我国出现了很多外商独资、合资等形式的食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在将先进的食品生产工艺技术引进国内的同时,也将大量先进的食品机械引入国内。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食品机械技术,我国的食品机械工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此推动下,全国第一轮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工程如狂飙突进,席卷整个粮食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食品工业开始迈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再加上社会对食品加工质量、品种、数量要求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及食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进入90年代后,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的浪潮迅猛席卷,全国各地较小规模的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纷纷更新设备,或直接引进全套的国外先进设备,让普通百姓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食品种类。可以说,上述两轮技改工程意义重大,推动我国食品机械工业完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机械工业门类,为后来迅速增加食品种类、迅速扩大食品生产规模奠定了关键基础。由此,逐渐实现“吃得饱”梦想的人们,开始陆续追寻“吃得香”的新梦想。
200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此后10余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曾出现短暂停滞;受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影响,特别是在国家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外部因素推动下,业界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带动了食品工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硬件设施、工艺流程、产品质控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差距显著缩小。
创新驱动——进入新时代,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国的食品工业继续阔步向前。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我国食品工业重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增速达到29.97%。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食品工业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食品工业开始全面进入新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学科建设、食品生产加工技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监管也快速推进,不断迈上新台阶,并且不断对接国际食品业界,以理念创新、标准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为引领,在不少领域取得突破,传递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展望未来,“十三五”末,中国人均GDP将超越10000美元并接近12000美元,中国社会将全面进入营养健康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营养健康需求,必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先方向和重点任务,一个个目标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令人振奋的美好画卷——
到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5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食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从“三跑并存”“跟跑”为主向“并跑”领跑”为主的转变,食品生物工程、绿色制造、食品安全、中式主食工业化、精准营养、智能装备等领域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食品工业进一步向营养、健康、安全、多样、方便、美味的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费转变,食品消费日益呈现营养化、健康化、风味化、休闲化、高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在产业结构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推动食品产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
在产业形态上,工业云、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深度应用、食品工业与教育、体育、文化、健康、养生、生态、科普、农业、医药、养老、社区与农村建设等行业深度融合,催生一批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创意创业、科普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家餐饮、民俗文化、乡风乡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和新格局……
祝福祖国母亲,致敬伟大时代!(记者 王兆盟)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