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网友发帖称,因目睹某品牌鲜生门店将当天卖不完的食物“大规模丢弃”的场面,她的母亲“受到了近年来最大的心灵震撼”。
鲜生门店“大规模丢弃”临期食品的举动,让不少人感到心疼。可是,食品安全无小事,为了食品最佳品尝体验和新鲜品质,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健康和安全,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能够理解。尽管如此,仍有人认为食物被下架丢弃是“浪费资源”,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种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背后,是对临期食品处置方式、处置时间节点的争议与“论战”。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些城市的某些大品牌商超在处理临期食品时,是先打折销售(保质期内),卖不掉的再销毁处理。这样的处理思路似乎更能让人接受。比对之下,报道中这家品牌生鲜门店的处置方式是有一定改善空间的,至少单一销毁方式可以转为较长时间的多元处置方式。
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出台相应的免责措施,厘清风险责任和食品安全界限,鼓励商家让临期食品有更好的归宿,作出更有价值的安排。同时,商超企业应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各类食品的潜在消费群体预先分析研判,力争实现供销两旺、产销平衡,减少和力避食品滞销情况发生。此外,企业还应多利用现代保鲜技术手段延长食品保质期等。总之,临期食品处置应努力找到维护食品安全和减少浪费的“最大公约数”。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