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家庭渠道,豆包也能当干粮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5-12





  几年前,电视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家喻户晓。如今,速冻豆沙包和粘豆包已成为冷冻食品行业一个异军突起的品类。
 
  豆沙包销量稳定,大小企业都涉足
 
  一直以来,冷食行业很少关注豆沙包这一传统品类。近日,记者查阅2018.11—2019.2的“全国各地速冻面点销售排名”发现,豆沙包其实在多地的销量排名都很靠前。
 
  以今年2月的数据为例,三全豆沙包在天津、河北、山东、湖北、黑龙江、四川排第一,在辽宁、陕西、福建排第二;安井红豆包在上海、江苏排第二;小东北豆沙包在辽宁排第一,吉林位列第二。
 
  而在去年11月的数据中,豆沙包的销量更佳:所统计的全国16个地区中,豆沙包在10个地区销量排名第一。
 
  除了排名表中的三全豆沙包、安井红豆包、小东北豆沙包,思念、得利斯、佳士博、辽宁昕源等都生产的有豆沙包。安井方面表示,作为传统产品,红豆包的销量一直比较稳定。
 
  在为大企业稳定贡献业绩的同时,豆沙包也是很多小企业的拳头产品。5年前,河北有两兄弟创立了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简称“双合盛”),注册了“在旗”商标,以红豆包和粘豆包为主打产品,后来不断丰富产品,逐步打开全国市场。
 
  “创业之初选择这个产品,主要考虑豆包作为区域特色产品,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在家庭和早餐市场需求量大。”双合盛总经理张全利介绍。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豆包和粘豆包不太一样,豆包的面皮是用面粉做的,以红小豆入馅,有企业将其命名为红豆包、豆沙包;而粘豆包是东北特色产品,外皮是用黄米面做的,馅料多由大芸豆制成。
 
  更适合家庭渠道,电商潜力大
 
  虽然在超市有不俗的表现,杭州、东北、山西等地的经销商却表示,豆沙包在餐饮渠道表现平平。
 
  杭州一面点经销商介绍,豆沙包不算主流产品,销量一般,餐饮渠道的主流是刀切、红糖馒头;东北一经销商也表示,豆沙包在餐饮渠道一般。
 
  “超市主要针对家庭消费,到超市采购的一般是中老年人;餐饮渠道针对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上班的年轻人和学生。另外,可能跟经销商的推广策略也有关系。”山西食尚嘉食品有限公司(简称“食尚嘉”)负责人刘兴广分析。
 
  食尚嘉主做餐饮渠道。刘兴广认为,在餐饮渠道,甜包产品的销售以紫薯馅和奶黄馅为主。
 
  豆沙包好吃但不好做。张全利感慨道:“最初的三年,我们一直在解决产品的口感问题。目前豆包在东北和京津冀的销量尤其大,不过地域差异并不是很明显。”
 
  “面点本身就不好做,对设备、工艺、技术要求较高。豆沙包确实有技术难点,想做好不太容易。”阜新昕源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昕源”)负责人郑冰冰介绍,公司虽然没做电商和社区拼团,但有自己的冷柜,渠道布点相对密集,可以辐射尽可能多的消费者。
 
  如今,随着东北影视作品及分布在全国的东北人对豆包饮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吃豆包,电商平台、社区拼团上也有销售豆沙包、粘豆包产品的商家。“在旗”品牌就通过电商平台,将红豆包、粘豆包产品输送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区域。
 
  淘宝上也有很多销售豆沙包和粘豆包的店铺,其中一家的安井速冻豆沙包一个月卖出两三百份;粘豆包表现更好些,店铺一般集中在黑吉辽等地。销量最靠前的一个品牌,真空装的东北豆包30天内销量5500+件,每件3袋共27个豆包。
 
  真材实料是关键,创新可从外皮着手
 
  当下,互联网、社区拼团、网红经济已渗透至各行各业,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怎么才能做好红豆包品类?业内普遍认为,真材实料是关键。
 
  “现在生产豆沙包的企业比较多,东北的就是小东北和昕源,主要在当地和周边售卖,很难走得更远。”郑冰冰介绍,豆沙包销售有淡旺季,昕源作为中小企业想做精品,必须真材实料,一般卖了他们产品的商家很难再卖别家的。
 
  张全利表示,“在旗”红豆包以真材实料制作,手工做馅,有颗粒感,不含香精和色素,市场认可度高。有些厂家外购的豆沙馅添加有红豆香精,有的还用土豆泥代替,口感绝对不一样。
 
  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豆包的季节性比较强,通常冬季卖得比较火,夏天差一些。有些品牌的豆沙包馅料带整粒豆子,市场反馈还不错。他认为,豆包是好东西,将来能上量,需在营销方面多下点功夫,比如起个好听的名字重新包装。
 
  张全利却表示,不会用别的名字代替。“中年人还是主流消费的决策者,传统豆沙包的基础好。目前来看,大众对豆包的消费没有疲惫期。”
 
  他分析,红豆包属于甜包,人们对甜包的消费不会减少,需要的是更好的改良技术,比如用原麦粉、黑麦粉做皮,向营养、无糖、健康方向努力。双合盛就依托企业所在地青龙县的农产品资源,开发了大黄米栗子馅的粘豆包、栗丁窝头等产品。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认为,豆包是一个很成熟的品类,有企业从表皮颜色、造型上做创新,行业可以参考。(记者 姚冰冰)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