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超高清碳纤维屏、8160片柔性屏、游行彩车车体显示产品、LED显示屏、3290块手持光影屏,各类显示产品和系统的应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等相关活动增"光"添"彩"。据了解,这些显示产品和系统在为人们带来震撼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展示了我国显示企业的智造和产品实力。
小间距LED聚集大智慧
提起亮相相关庆祝活动的显示产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中,3290名联欢群众演员手持可折叠光影屏呈现的《红旗颂》《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希望的田野上》《领航新时代》四个篇章令人印象深刻。毫无疑问,手持光影屏作为核心道具,是节目完美呈现的保证。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刘暾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说,此次应用在联欢活动中的3290块可折叠的手持光影屏属于小间距LED(发光二极管)拼接显示,凭借其拼缝小、轻薄、易安装、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小间距LED在DLP拼接显示、LCD拼接显示、LED拼接显示三种主流技术方案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经常被用作大屏商业广告展示以及大型文艺演出。
据了解,京东方提供了庆祝活动中的3290块可折叠的手持光影屏组成的拼接阵列等智慧显示系统解决方案。京东方科技集团联席首席技术官姜幸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个光影屏实际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像素,3000多个光影屏就是3000多个独立控制单元,这成为项目最大的难点。"为保证3290块手持光影屏、3368960颗灯珠、1700多万个数字内容光点呈现出完美的演出效果,京东方团队攻克了三大技术难点。
首先,为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团队选择了特殊的频段和频点,最大程度地降低无线信号的干扰;另外团队还采用了多天线设计,保证每一个光影屏能够稳定地接收到无线信号。其次,为保证数据接收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数据包丢失的情况,团队采用了内容校验机制,保障下载到每个光影屏上的数据是完整有效的视频数据。最后,为保证视频播放的同步性,团队采用了视频的预加载等技术手段,将异步控制在百毫秒级以下,确保3000多个视频在播放过程中的同步性,让人们肉眼看过去,视频是在同步播放。此外,为降低操作者的使用难度,团队通过采用碳纤维、铝合金、镂空LED灯板等轻量化人性设计,在保障耐用性和电池续航能力的前提下,使手持光影屏总重量减轻近60%。
刘暾指出,在小间距LED产品领域,无论是技术储备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我国显示企业如京东方、利亚德、洲明科技、强力科技、艾比森等公司都有较强的实力,此次手持光影屏也展现了我国显示企业的实力和大智慧。
各类屏幕展示商显实力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也随处可见大屏显示的身影:文艺晚会上的柔性屏、阅兵仪式中的4K显示观礼屏、群众游行中的彩车显示屏、联欢活动中的巨型网幕和碳纤维屏等等。
利亚德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亚德参与了一系列国庆庆祝活动的屏幕供应,如6块"红飘带"观礼区4K LED显示屏、4辆LED彩车显示屏、总面积达5400平方米的点间距LED巨型网幕、3块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碳纤维屏等相关显示产品。
据该负责人介绍,利亚德为群众游行活动中的四辆彩车提供了LED显示屏产品及技术支持,每辆彩车的屏幕都经过量身打造,每面屏都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其中,辽宁彩车上的LED显示屏有四个部分,其中,"机器人身上寓意辽宁腾飞的翅膀状显示屏""安装于彩车尾部代表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的曲面LED屏"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两个屏幕。为了呈现出这种设计的流动感、立体感,车体显示屏采用了利亚德独创的"曲面软屏技术",并配以定制生产的P6规格的可弯折LED灯带,相对于其他常规户外P25软屏每平方米像素1600点的标准,高出了近17倍。
小间距LED、曲面软屏、超高清屏幕和碳纤维屏幕这些屏幕形态多样,展示了我国商用显示最新技术和拳头产品,彰显出我国显示企业在商用显示领域的不凡实力。事实上,我国商用显示市场十分广阔,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商用显示8大品类市场规模达542亿元,同比增长42%。智慧城市建设给智慧商显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20年,智慧商显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刘暾对我国商用显示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城市信息化改造步伐的加快,将推动商用显示市场空间不断发展,商用显示将成为智慧城市数字化信息的载体。此外,商用显示不断在我国教育、零售、交通、金融、医疗、文娱传媒以及安防领域逐步渗透,使用占比逐渐提高。比如,大兴新机场航站楼各类商用显示的应用,就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本,因此商用显示市场前景十分光明。(记者 王伟)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