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从玻璃球到洋娃娃,玩具承载了每个人的童年记忆。在第十届KEF中国玩博会开幕式上记者看到,与传统的玩具不同,展示风动力滑翔机、太空气象站、旅游巡线巴士等STEAM玩具新品颇受小朋友的欢迎,风靡国内外的热门IP授权玩具,包括迪士尼、小马宝莉、喜羊羊与灰太狼、萌鸡小队等展位也频频吸引家长和小朋友的驻足。
科技进步正在加速推进玩具行业的新一轮洗牌。 “科技创新激发企业活力,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品牌必须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发展。”中国玩具和婴童协会会长梁梅表示,国外玩具业发展时间长,品牌定位和品牌宣传非常专业,在产品研发上也具备强大的实力,玩具研发的完整性和持续性都要强过我国企业,因此,中国玩具企业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从 “玩具制造”走向 “玩具智造”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近年来,玩具与婴童用品行业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销售总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中高端产品供给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为婴童成长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正不断推动玩具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小孩子玩具的购买潜力非常大。据海关总署数字统计显示,在玩具出口方面,一季度玩具 (大口径)出口75.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传统玩具出口5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在玩具进口方面,一季度传统玩具对欧盟进口3557.2万美元,同比增长76.2%;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5700.6万美元,同比增长39.6%;对东南亚国家进口2781.9万美元,同比增长24.4%;对金砖国家进口251.0万美元,同比增长281.3%;对美国进口235.5万美元,同比增长403.1%。
虽然从数据上看,一季度玩具市场进出口规模都呈现上涨趋势,但有关业内专家表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国,进出口量占比都很大,中国玩具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打破典型的加工制造国印象,也很难打出国际品牌。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攀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玩具的需求已开始从传统的中低档次玩具逐渐转向新颖、高档的电子型、智慧型玩具。因此,中国玩具品牌需要建立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坚持自主设计和研发,并对高科技玩具的相关技术和材料更新换代,从 “玩具制造”向 “玩具智造”转变。
在行业技术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玩具品牌商也通过创新产品展现“智造”的决心。银辉玩具推出年度新品精灵小毛球,其内置的多重传感器让小朋友在与小毛球玩耍过程中,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与小朋友互动。其展位负责人表示,科技让玩具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传统玩具融入科技元素会给小朋友带来超乎想象的体验,寓教于乐。
新体验催生玩具新消费
近年来,玩具和婴童行业营销理念不断创新,营销渠道多元扩展,科技发展推动营销模式突破升级。张崇和表示,要搭建线上线下营销平台,形成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营销机制,极大地促进产品的消费。玩具和婴童企业要积极开展营销创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等先进技术,融合多种营销渠道,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营销新模式,全面促进玩具和婴童的消费升级。
与传统养娃不同,年轻一代家庭育儿更加追求安全、便捷、有保障的选购渠道和亲子陪伴体验。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与京东母婴强强联手,率先推出 “线上玩博会”新概念,打造了 “线下体验+线上选购,玩+购两不误”的模式。
据介绍,随着线上玩博会模式的成熟运营,中国玩博会官方京东旗舰店今年正式推出,首批上线均为一线国际国内大牌,覆盖益智玩具、安全出行、轻松哺育、新潮童装等品类系列,推荐商品均为 “安全承诺品牌”当季主打新品,全网在线打造365天全天候的玩具和婴儿用品嘉年华,引领线下+线上亲子互动体验新潮流。
“体验也是一种改变消费者观念的方式,要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孩子玩玩具就是一种天性,而且玩具对于孩子有很大的作用。”梁梅表示,本届玩博会是对体验经济影响下传统展会模式的一种突破。相比于传统展会,体验式的展会更注重商品与消费者的互动,消费者在亲自体验之后,良好的试用感受催生消费行为的产生。
对于展商来说,这种新的体验模式也给玩具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带来了灵感。木玩世家总裁何彬表示,在同家长和小朋友的互动过程中去挖掘教育产品的一些更深的价值,会给市场一些更好的反馈,更能够在第一线洞悉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和卖点。
“在交流过程中能够购买,也是小朋友和家长们最想要的。”奥飞娱乐全球产品中心总经理蔡金顺表示,玩具商们提供试玩的机会,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参考,也推动了产品的销售。(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