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服装行业入局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且男装、女装等细分领域都存在着营收不及预期甚至出现亏损的企业。为了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服装企业纷纷谋划转型,而消费者对于定制服装的需求愈发强烈给服装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业内人士认为,服装定制领域正处于风口尚未形成阶段。随着行业标准的建立、入局者的不断增多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服装定制或将成为服装行业发展的新空间。
定制业务三大模式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开展定制业务的企业类型主要分为新型互联网+定制企业、传统服装转型定制企业、高级定制企业等。
据介绍,新型互联网+定制企业依托科技手段发展服装定制业务。近日,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IPO预披露文件,公司拟登陆创业板,募集资金金额为4.18亿元,主要用于新建工厂、仓库、大数据及研发中心。其中,柔性智慧工厂建设投资2.37亿元,设计产能为年产个性化定制西服套装产品31万套以及个性化定制衬衣产品30万件。据悉,酷特智能上市的目的就是希望成为服装定制第一股。
无独有偶。近日人工智能服装定制项目UF7获得了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整体估值超亿元,本轮融资由前阿里高管领投。据悉,UF7项目立项于2013年,目前已投入数千万元,成功研发出了以自适应核心算法为基础的UF7人工智能定制系统,为服装行业实现大规模定制化找到了核心支撑点。
除了新兴企业外,传统服装企业也开始发展服装定制业务。今年5月,报喜鸟董事长吴志泽在2018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消费者可以通过报喜鸟品牌网点或量体师上门量体等方式进行私人量体定制,公司通过意大利外籍量体师、搭配师全国巡店活动来推动量体业务的开展。吴志泽表示,去年报喜鸟定制业务实现业绩增长,今年将持续推进全品类私人定制业务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体验私人定制服务,未来高级成衣定制将是品牌服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起报喜鸟来,“中国职业装第一股”乔治白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定制业务,从校服定制入门,目前乔治白已经实现从校服定制、团体定制到高端定制的全覆盖。2018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的设计师团队已与东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专注于时尚个性化定制。
除此之外,雅戈尔旗下品牌MAYOR则主打高端定制级体验,目前业绩已实现小幅增长。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目前高级定制企业以红都、永正以及隆庆祥为代表,发展较为成熟,以个性化服务、量体制装为主要特色,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行业有待规范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定制业务的出现能够帮助服装企业降低库存风险、增强对市场消费变化的反应能力,但其本身也存在诸多痛点。
中国服装协会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服装定制主要通过裁缝手工量身定制,成本高售价自然就高,这多存在于高端消费市场。随着消费的升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随之加大,定制业务逐渐向大众定制转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入局者众多,但并未出现“领头羊”。
当下,服装定制业务的开展还只是传统服装企业转型战略中的一部分,而新兴企业很难凭借定制业务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因此资金问题也成了隐患。对此,上述专家表示,定制业务模式仍在探索中,智能化、科技化的发展要精细到何种程度需要企业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成熟且低成本的发展模式。
不过,就服装行业现存的问题来看,定制业务确实既能够化解服装企业高库存的经营风险,又可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文化创新将在本质上改变以往服装行业重规模发展、重产能扩张、重价格战的同质化竞争局面,并将通过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化手段实现高附加值发展。
当然,服装定制业务若想成为主流趋势离不开相关的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于去年5月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推动与大规模服装定制业务相关的一系列标准的制定,提高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的精准性和实用化,构建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不断提高服装定制的制造和服务能力,推动服装产业加速向智能制造和服务体验转型。服装定制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服装定制业务模式的成熟。
光大证券分析师李婕表示,消费升级势不可挡,而定制服装作为高端消费将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随着80后、90后消费者的消费占比不断提升,相信对更具个性化、时尚化的定制服装会更加青睐,定制服装有望成为下一个性价比消费“爆点”。(记者王玥)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