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是中国品牌日。迈入高质量发展征程的中国品牌,正在让全世界消费者共享其持续绽放的精彩。作为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轻工产品,其不断加快的品牌建设速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世界精品看中国,国货精品看轻工。食品、皮革、日化、自行车、陶瓷等具有代表性的轻工行业,不乏如宝石般闪耀的优秀轻工品牌,它们的光芒,正在远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食品:影响力品牌力双提升
从食品安全问题上跌倒又爬起来的中国食品,痛定思痛,持续对接全球严苛的食品质量检验与安全标准,如今,她带着美味与过硬的安全系数,飘香全球。
近年来,中国食品企业通过产品出口、海外建厂或并购、文化输出等方式,不断改写着国际食品行业的格局。而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大型食品集团身先士卒、奋勇前行。
洽洽从2002年开启国际化布局,在迪拜、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开设办事处,产品远销47个国家。今年6月,恰恰第一家海外工厂将在泰国正式投产。
洽洽一颗颗小小的瓜子,甚至改变了当地居民吃零食的习惯。从不嗑瓜子的越南南部地区消费者,开始边喝咖啡边嗑瓜子了。
在埃及,中国的水果罐头总是一上架就被抢光,埃及消费者的评价经常就是两个字:真香。
在非洲,老百姓会拿海鲜来换取中国产的方便面。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有130多年历史的李锦记,有200多款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很多消费者可能还不太熟悉的中国肉企万洲国际,已经位列世界500强。
畅销海外的中国食品,虽然包装都是外国字,但当地的消费者都知道,这些美味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皮革:绿色理念创优品
去年2月,在世界时尚之都米兰的舞台上,出现了一抹亮丽的风景,这就是来自中国辛集的皮革服饰。婀娜多姿的模特,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辛集皮毛甲天下”这句话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在绿色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辛集皮革为代表的中国皮革,按照“发展生态皮革、绿色皮革、延长链条、开发品种、创优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积极引导皮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略,重点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品质量好、档次高、品种多、款式新,位居国内领先水平。
日化:小产品创造大奇迹
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来自浙江的纳爱斯以营收230亿元的傲人成绩一骑绝尘。“一块洗衣皂做到全国第一,年赚230亿元”的纳爱斯,让国际日化巨头宝洁都心服口服。
历史悠久的百雀羚,继成为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中国首家金牌会员之后,让国外消费者开始痴迷来自中国的护肤品。在很多国外消费者的购物清单中,像百雀羚、宫灯、佰草集等复古又神秘的中国护肤品,令他们爱不释手。
数据显示,平价本土品牌增速明显快于国际品牌。业内人士表示,本土品牌立足大众消费,发力电商渠道,普遍加快推广新产品和子品牌的力度,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创新的速度也正在加快,以彩妆、婴幼儿护理等新品类为主的细分市场呈量价齐升之势。 自行车:产品与服务比肩前行
有人说,看一个自行车的品牌是否受欢迎,主要就看它在在环法赛或其他国际赛事的出镜率高不高。
而无论是在国际的自行车赛场上,还是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随处都可见到中国自行车的身影。具有代表性的有捷安特、闪电、崔克等。其产品线丰富,无论是入门级,还是专业级,都有相关的产品线。
多年来,中国自行车品牌书写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传承创新的光辉历程。
如今的中国自行车品牌,不仅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也有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专卖店就能保修”的理念,使其持续行销市场。而消费者对骑行运动和骑行装备的热爱,同时也在推动自主品牌自行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陶瓷:从重数量向重品质重品牌转变
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让中国的青花瓷再次带热了海内外的“现象级”中国陶瓷消费。
追溯到2011年,英国威廉王子大婚时,16008件婚礼用瓷全部来自“中国陶瓷行业十大品牌”和“中国知名出口品牌”之一的三环陶瓷。
很多人也没有想到,雀巢广告中经典的红色咖啡杯,其实也是来自中国的华光陶瓷。
为了改变默默无名为他人做嫁衣的状况,以华光陶瓷为代表的中国陶瓷,经历了从发展自主品牌到形成完整产业集群,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从来样加工到自主设计,从重数量重规模向重品质重品牌的转变。
同时,他们也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国际市场。如今,美国高端家居用品连锁商场随处可见华光骨质瓷,而价格也比肩欧洲知名陶瓷品牌。产业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极大促进了中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擦亮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传播品牌文化,中国陶瓷正在耐心地为全世界消费者讲述陶瓷的故事。(记者 张丽娜)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