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新兴市场渐成我国家电出口热门赛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2-02





  “出海”已成为家电企业寻找增长新空间的重要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持续提升,新兴市场正逐渐成为中国家电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以拉美和非洲市场为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家电对拉美出口96.7亿美元,同比增长33.5%;对非洲出口4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0%。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新兴市场家电需求日益扩大,以中东非、拉美为代表的市场表现出较强增长韧劲,成为中国家电出口增长的突破口。未来家电企业出口要实现稳定增长,不仅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经济状况等,还要进一步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企业抢占新兴市场


  电动牙刷、空气炸锅、筋膜枪、早餐机、电吹风……这些曾经风靡国内的爆款小家电,逐渐在东南亚市场掀起一股消费热潮。小米、美的、九阳等知名品牌,以及众多新兴的品牌,纷纷在东南亚设立分公司或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快速拓展市场份额。


  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牛立群表示,新兴市场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亚洲、东南亚、非洲及拉美地区经济持续增长,这些市场的消费者对科技含量高、性价比高的智能家电产品需求强烈。“我们紧抓这一机遇,推出新一代智能窗户清洁机器人,并结合当地市场的不同需求,加强本地化研发和定制化服务。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产品销量,还推动了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实现了品牌在新兴市场的稳步发展。”


  除此之外,今年8月,海尔宣布拟以9.8亿元收购伊莱克斯南非热水器业务,进一步发力南非市场;去年7月,美的投资超7亿元的巴西新工厂奠基,覆盖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去年6月,TCL在迪拜举行独家发布会,推出了其面向中东和非洲市场的新品类产品……近年来,众多中国家电企业不断加速布局新兴市场。


  在谈及家电企业“出海”抢占新兴市场的原因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表示,首先,新兴市场国家不仅人口基数庞大,而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快速提高,家电更新换代需求以及新增需求持续释放,未来家电市场的增长预期较为乐观;其次,近年来新兴市场地区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国际经贸环境相对宽松,为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了企业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一位长三角地方部门相关人士透露,当地家电企业这两年到海外布局生产基地的趋势特别明显,今年对外投资的速度可能是之前的两三倍。一部分企业是正常全球化布局,另一部分企业是被迫应对关税,还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海外客户要求在中国大陆之外也有供应链。


  北京紫檀洞见数据有限公司COO彭煜分析,预计国家仍会以家电为重要抓手持续扩内需,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等方式“走出去”,来应对未来美国可能对中国加税的情况。此外鼓励企业借助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来提质增效,将会推动AI技术的应用。


  从区域增长的角度分析,业内专家认为,长远来看欧美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以中东非、拉美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表现出较强的增长韧劲,未来将成为中国家电出口增长的突破口。


  积极应对海外市场挑战


  事实上,海尔、美的、TCL、海信等龙头企业近年不断完善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布局,深入推进海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体系建设。像海尔智家今年在泰国春武里的空调工业园正式奠基,在埃及的海尔生态园一期项目投产、二期项目启动。


  继龙头企业之后,目前许多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快在海外的布局,中国家电企业从“出口”到“出海”正形成更大的潮流,在全球市场开启“大航海时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家电企业在“出海”上收获颇丰,但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部分国家设置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等行为,增加了中国企业贸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消费习惯和审美标准不同,因此文化差异性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出海”面临的重要挑战;海外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等等。


  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周南认为,应对海外投资的新挑战和新风险,家电企业关键要坚持技术创新,打造适应海外市场本土需求的差异化产品。


  宋向清建议,中国家电企业顺利“出海”、成功“出海”需要加强市场调研与战略规划,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经济状况、消费需求、竞争态势等,制定针对性的市场进入策略和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要关注市场动态和趋势,提前布局新兴市场和潜力品类,树立中国家电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宋向清表示,此外,还要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强化对所在国社会、市场和政治等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能力,并合理利用所在国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保障企业利益和资金安全。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