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迈向智能化、品牌化、全球化 中国玩具业创新产品“玩”出新天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15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链上下游完整、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强,都是中国玩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尤其是广东的“中国玩具之都”——汕头澄海、“中国潮玩之都”——东莞,这些响亮的名号更是家喻户晓、享誉全球。数据显示,全球玩具75%都由中国制造。2023年,中国玩具对中亚五国出口增长率达72.4%,对俄罗斯出口额增长率达12.4%;今年上半年,中国实现玩具出口额180.27亿美元。


  在海外市场,中国玩具缘何如此受到热捧?让“老外”爱不释手的中国玩具,到底拥有什么吸引力?来到“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现场,便能寻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广交会集中展示玩具产品的展区,各种各样又好看、又好玩的中国玩具新品总会让人眼花缭乱,抑制不住想购买的心!”一名来自东南亚的采购商向记者分享道。


  “每一次来广交会,我最关注的都是中国的玩具产品。近几年,我们发现中国玩具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智能化,总能令大家眼前一亮。”来自俄罗斯的采购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玩具及孕婴童”是第136届广交会第三期的重点展览题材之一。据悉,第136届广交会第三期以“美好生活”为主题,线下展展览总面积51.5万平方米,展位数量24507个,参展企业11703家。其中,玩具及孕婴童板块展览面积5.3万平方米,展位2563个,参展企业1357家。


  记者在同本届广交会现场各大玩具企业代表交谈过程中了解到,结合AI等各类新技术的运用,中国玩具正不断“刷新”卖点,从“制造”向“智造”的方向加速转变。


  “这次广交会,我们带来了新品智能毛绒玩具。这款玩具植入了AI‘心脏’,采用了大语言模型,可以支持中文、英文、法文与日文等语音,具有智能语音聊天、拨打电话、家庭监控等功能。”在苏豪弘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这款首次亮相的新玩具产品。


  记者在该展位看到,不少路过的客商都被这款智能毛绒玩具所吸引,停下脚步“试玩”这一产品。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两天一直有客户前来咨询了解这款产品。可爱精巧的外观、环保亲肤的材料,再加上智能技术的运用,大幅提高了玩具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因此获得了非常多客户的喜爱。”


  打水枪、吹泡泡……这些小朋友们日常喜欢玩的游戏,在广交会现场,境外采购商们也玩得“不亦乐乎”。“这届广交会我们带来了MP5泡泡机和UZI水枪。电动泡泡机内装有120毫升的泡泡液,吹出的泡泡非常多非常密,而且能吹得很高。水枪也可以自动吸水,造型小巧精致,小孩子也可以轻松拿。”上海诚垦实业有限公司展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每次参展广交会,都有很多境外采购商会被我们的产品吸引。我们的产品因为品质好,一直都很受客户欢迎,销往世界各地,尤其以欧美国家为主。”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江苏泛迪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鸡心狗熊等2000多款玩具产品琳琅满目,这些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近年来该公司为客户个性化定制的产品。“相比于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公司按照客户需求定制化设计、生产玩具产品,这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泛迪展位负责人称,开展以来,公司已接待超过200名采购商,意向订单超170万美元。


  在广东信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一款“还原真车细节”的积木车引来不少客商的围观。展位工作人员介绍道:“这款是我们获正版授权的车型,车体结构积木件均采用高砖件;车轮部分,电镀喷漆工艺轮毂、刹车盘体以及四色刹车卡钳可任选拼搭,模拟了真实带刹车卡钳汽车轮胎转动、卡钳不动的推动效果,最大程度还原了真车细节。”


  “我们的每款产品都自带一个已申请设计专利的可拼搭集装箱式收纳盒,可兼顾日常展示需求以及防尘收纳功能。在这次广交会现场,这款产品也受到了许多国内外客户的青睐。”该工作人员说。


  广交会上,让全球客商看到“中国造”实力与魅力的新品玩具,都是“世界玩具看中国”的生动佐证。据统计,2023年,全球与中国玩具市场规模分别达到6828.38亿元与2197.37亿元。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中国玩具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得以不断强化,在“玩”出新花样中“闯”出新天地,向智能化、品牌化、全球化加速迈进,让世界透过小小的玩具,感受到中国玩具产业由“大”到“强”的底气所在。


  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中国玩具企业不仅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更要在品牌建设上狠下功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玩具品牌,实现从“世界玩具工厂”向“世界玩具品牌”的华丽转身。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