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器安全规范标准再提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11





  随着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增长,“泡脚”养生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作为保健按摩电器的重要一员,足浴器凭借提升生活品质和健康养生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推动足浴器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水平,2023年12月4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团体标准T/CHEAA 0026-2023《注水式足部按摩器特殊要求》(以下简称足浴器标准)发布并实施。该标准在GB 4706.1-2005、GB 4706.10-2008、GB/T 26206-2020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足浴器的性能和安全等提出更加具体的规定,将进一步规范行业有序发展,有助于加速足浴器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目录的进程。


  规范行业发展,标准制定势在必行


  近年来,受健康消费趋势影响,为满足养生群体的“泡脚”需求,海尔、美的、飞利浦等传统家电品牌及众多中小品牌也瞄准了足浴器领域,推出此类产品。


  在品牌数量增加的同时,足浴器行业也出现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企业鱼龙混杂的现象。对此,多位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使用过程中涉水涉电的家电产品,足浴器安全性至关重要,有必要列入CCC目录进行管理,而足浴器标准的制定与施行,将起到监督产品质量、规范产品安全性的作用,有助于推动足浴器进入CCC目录。


  在行业规范发展的呼声下,2022年10月10日,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保健电器专业委员会牵头,国内多家足浴器头部企业共同启动了足浴器标准的制定工作。


  该标准由上海泰昌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并主笔,淮安美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星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宁波皇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祥利电器制品(深圳)有限公司、上海海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均是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在足浴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足浴器企业普遍认同和关注足浴器标准,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按照此标准做产品。”宁波皇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利杰说。


  提高安全性,推动进入CCC目录


  足浴器标准规定了在家庭环境中使用的注水式足部按摩器(即足浴器)注水管、电气强度、防烫伤保护、称重、遥控、排水速率、包装跌落、脚轮、提手、噪声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及试验方法。“该标准针对足浴器的特点进行规范性说明,不仅涉及的内容更详细,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安全性要求也更高。”戴利杰补充道。


  “足浴器与其他按摩器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时带水带电,安全性要求也更高。因此,足浴器标准更多从安全角度出发来进行规范。”据上海泰昌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陆黑明介绍,加热技术和温控技术是足浴器的两大关键技术,也是事关安全性的核心技术。


  足浴器常见的安全隐患是水温过高,可能造成烫伤。这两项关键技术可以保证水温控制在设定范围内,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在足浴器标准中,防烫伤保护被重点提及。


  防烫伤保护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具有超温警示提醒功能,水温超过用户设定温度时,应对用户进行警示和提醒,提醒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不超过2℃;二是提出水温均匀性要求,足浴器应有水温均匀装置,足部所处各位置间最大水温相差不超过2℃;三是应具有水温超过50℃的安全措施,水温在超过50℃时,足浴器应关闭所有功能,且水量中部水温应在48℃~50℃的温区中;四是应具有温度传感器故障的安全措施,温度传感器出现短路和开路时,足浴器应关闭所有功能。同时,足浴器标准还对以上功能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给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方法。


  与此同时,足浴器标准的内容还涉及电气强度、水管密封性、自动按摩部件承重量、脚轮和提手的稳定性等使用安全的方方面面,产品应符合标准说明和规定数值。


  噪声是当前用户反馈较多的痛点,也是足浴器产品性能升级的方向之一。足浴器标准规定,当足浴器装入额定容积的水时,开启所有功能最大挡位,产品的声功率级噪声值应不大于65dB(A)。


  显然,此次发布的足浴器标准对产品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要求,将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提升和行业健康发展。“该标准或将进一步推动足浴器进入CCC目录,这也是足浴器行业努力的方向。”淮安美妙电子有关负责人强调。


  总体来看,足浴器标准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性能要求和测试标准,进而推动产品升级和行业发展;同时,产品升级也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和安全保障,因此它的发布和实施恰逢其时,具有对企业、行业、消费者“三方利好”的重要意义。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