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17





  中国家电市场在2023年经历了第一季度的低谷、第二季度的复苏之后,第三季度发展稳定向好,家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这是近日多家家电企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所呈现的情况。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市场外部因素积极向好,2023年行业总体出现回弹。


  "白电"盈利,"黑电"分化


  从国内主要家电厂商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家电市场整体态势向好,亮点颇多,但黑、白电市场分化趋势明显,白电市场表现仍优于黑电。


  白电是整个家电行业中营收和利润额最大的板块。海尔智家、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三大企业在今年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增长。根据三家企业公布的财报数据,美的集团2023年前三季度的总营收是三者中最高的,达到2911亿元,海尔智家和格力电器前三季度总营收分别为1986.57亿元、1558.12亿元。从规模来看,美的集团的总营收已经接近格力电器的两倍。


  2023年第三季度,美的集团营收为941亿元,同比增长7.32%,归母净利润为95亿元,同比增长11.93%;海尔智家营收为670.3亿元,同比增长6.1%,归母净利润为41.85亿元,同比增长12.9%;格力电器营收为560.22亿元,同比增长6.63%,归母净利润为74.19亿元,同比增长8.50%。


  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高度成熟的白电领域,虽然总体市场规模增长有限,但头部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持续改善。从第三季度数据来看,三大家电企业的利润增速均超过营收增速。其中,海尔智家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最快。而格力电器虽然第三季度营收额最低,但其归母净利润却并不低。


  黑电方面,在市场竞争之下,头部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马太效应"凸显。


  海信视像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92.26亿元,同比增长20.65%,归母净利润为16.28亿元,同比增长47.08%。其中,第三季度营收为143.51亿元,同比增长16.71%,归母净利润为5.91亿元,同比增长15.19%。海信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在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经济环境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3%,中国境内海信系电视零售额市占率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突破30%。


  此外,四川长虹前三季度营收为700.6亿元,同比增长4.39%;归母净利润为4.79亿元,同比增长111.69%。TCL电子前三季度智屏(电视)全球出货量同比上升6.6%,至1772万台。


  与此同时,在前三季度彩电行业承压之下,也有企业的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根据创维数字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公告,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约为76.28亿元,同比减少15.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为4.48亿元,同比减少36.65%。深康佳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8.77亿元,同比下降39.52%,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


  多元化布局成效逐步呈现


  传统家电企业经过多年转型发展,在传统优势业务之外的多元化布局方面成效逐步呈现。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今年5月举办的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曾指出,美的集团的"第二曲线"是To B业务,未来美的将在楼宇科技、新能源和工业自动化三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美的在第三季报中指出,公司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年初至报告期末收入为213亿元,同比增长25%;智能建筑科技年初至报告期末收入为212亿元,同比增长19%;机器人与自动化年初至报告期末收入为229亿元,同比增长17%。


  四川长虹的To B业务也成为其财报亮点。长虹第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00.6亿元,同比增长4.39%,归母净利润为4.79亿元,同比增长111.69%。长虹表示,今年前三季度,通用设备制造等To B业务稳步提升。长虹华意冰箱压缩机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欧洲市场占有率超40%,美菱冰箱整机一体化优势展现。


  在高度成熟、竞争充分的家电市场,多品牌和高端市场布局为家电企业提供了增量空间。


  海尔智家的报告显示,旗下品牌卡萨帝前三季度高端价位段的产品份额进一步提升。此外,财报显示,2023年1-9月,海尔旗下品牌三翼鸟的场景交易额达40亿元。


  美的集团也在瞄准高端市场,并布局了双高端品牌战略,2023年前三季度,COLMO和TOSHIBA(东芝)两个高端品牌的零售收入合计超过86亿元,同比增长21%。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家电企业降本增效能力在逐步提升,大家电企业正处于成本的红利期。彩电市场产品结构虽然也在持续升级,但受上游影响,市场尚处于成本压力期。奥维云网分析指出,今年第四季度,市场外部因素积极向好,家电零售在全年低基数的背景下开始出现回弹。(记者 杨鹏岳)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