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坚果市场增量空间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0





  9月12日,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特医食品和生物活性肽工委会、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的坚果营养价值与科技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会上相关机构发布了《2020—2022中国坚果市场消费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及其他两项坚果营养相关的科技研究成果。报告指出,坚果产品的升级转型趋势明显,未来高端坚果市场蕴含较大增量空间。


  产业转型升级 高端需求凸显


  近年来随着坚果市场消费不断攀升,消费者对坚果消费需求的品质化、营养化、高端化需求凸显。健康的消费意识和快速普及的消费习惯是坚果市场增长的动力来源。2021年,规模以上坚果炒货企业收入达2155亿元。虽然2022年受疫情影响市场有所萎缩,但坚果行业整体向上趋势仍然明显。北京华灵四方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战略顾问陆伟表示,报告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全面揭示了中国坚果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行为。


  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国坚果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年轻人中,坚果类产品的消费量明显增加。报告认为中国坚果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中国居民对坚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坚果行业经历了从街边炒货店简单包装的炒花生、炒瓜子等简单产品到规模化生产的坚果包装产品的转型,目前正在迈向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为指导的、精准把握健康营养消费需求的新发展阶段:在产品上表现为混合型、高端化等特点,强调“无添加”和“合理搭配”;在应用场景上从聚会、节庆等延伸到健身房、咖啡厅等多种选择;在包装形式上,从单一的大包装产品逐渐演变为便携小包装和各种坚果伴手礼。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教授毕金峰深入剖析了全球休闲食品市场的整体状况,他指出,尽管国内坚果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他还着重强调了中国坚果的市场前景和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


  竞争面临红海 坚果礼赛道现机遇


  近三年,由于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受限,坚果行业头部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放缓,尤其是2022年行业整体收入萎缩。坚果企业传统产品大多将进入竞争红海,企业迫切需要研发新产品,以实现长期稳定的销售增长。


  北京农学院食品学院院长张红星呼吁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他还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坚果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研究发现,高端坚果礼市场是未来坚果市场的蓝海,特别是面向商务礼品的高端坚果礼产品,即使是在坚果行业萎缩的2022年也实现了逆势增长。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品市场需求庞大,根据相关行业数据,国内商务礼品(含员工福利礼品)总市场每年在1900亿元以上。目前高端坚果礼产品在商务礼品领域渗透率不高,日常烟酒、保健品、3C数码、化妆、潮玩、文创等品类的礼品客户出现了审美疲劳,而高端坚果礼产品健康、新潮,其市场机会明显。


  北京礼品流通协会秘书长杨洋介绍,2018—2022年中国礼物经济产业市场规模从8000亿元增至12262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预计2024年中国礼物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3777亿元,2027年达16197亿元。随着中国礼物经济产业的逐渐增长,未来将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关注。


  杨洋指出,随着坚果礼盒市场的迅速发展,中低端坚果礼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也迎来了新机遇,众多企业抢占细分赛道,高端坚果礼产品将对企业盈利趋势和整体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


  周边产品走俏 多方协作突破技术瓶颈


  近年来,以核桃油、碧根果油等为代表的坚果油产品也逐渐进入了一部分尊崇健康营养理念的消费者的视线。


  北京营养源所总经理助理、营养分析室主任崔亚娟分享了对6种典型坚果及其坚果油进行的全面的营养分析,她的团队用多样度、匹配度、平衡度和营养价值偏离指数进行了综合营养评价,为坚果和坚果油的科学消费建议提供了数据支持。坚果及坚果油营养价值高,但相关公开研究数据较少,尤其是缺乏全营养分析和基于不同维度的营养评价。崔亚娟指出,报告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具有较好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虽然坚果的营养价值被广泛认可,但其氧化稳定性一直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瓶颈。北京农学院教授谢远红解读了《高值坚果抗氧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他指出,开发出能够有效提升坚果抗氧化能力的技术是重中之重,高值坚果抗氧化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意义。(记者 于 芳)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