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新一轮调整期已然到来。短期不乐观、长期不悲观,今年白酒产业将呈现缓增长、理性增长的趋势。”中国酒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是分析。
疫情三年,消费场景缺失,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消费整体表现不乐观,白酒龙头企业却逆势上涨,穿越周期,带动白酒产业成为消费大盘中表现抢眼的高价值产业。不过,尽管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及今年一季报表现均可圈可点,但是结构性繁荣和马太效应下的中小品牌以及酒商普遍存在库存积压、价格倒挂、消费下降、预期转弱等迹象。对此,《报告》指出,未来,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仍是酒业的主旋律,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好产品和好服务、具备良好治理架构和社会价值的企业方能脱颖而出。
等来“春暖花开”却是“外热内冷”
无论是低价促销发力“618”,还是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备战端午节,清库存都是酒企的主要目的之一。长期以来,酒商一直发挥着市场缓冲器的作用,可以有节奏地帮助酒企消化库存。2022年,受疫情影响,流通环节库存压力持续提升,最终传导至资本市场,并引起了波动。今年,白酒市场终于等到了“春暖花开”,但却呈现“外热内冷”的景象。
针对今年春节以来白酒市场的动销情况,《报告》总结了4个特点:
库存高企,动销缓慢。春节期间,返乡热潮释放了积压的消费热情,城乡酒类消费市场迎来了一波回暖迹象。但调研显示,节后传统淡季比疫情之前来得更早一些,按照惯例,春节后经销商会进行一次补货,但今年这一惯例被打破,传统的“商务、团购、宴席”三驾马车未能齐头并进,“五一”期间酒水市场只有宴席用酒市场表现比较好,商务和团购偏弱,说明渠道库存处在高位水平,尚未通过春节旺季消化完成。另外,调研显示,头部名酒企业的库存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酒水市场的复苏速度低于预期,另一方面说明复苏不均衡,属于结构性复苏。
消费下行,竞争内卷。受制于经济环境及消费氛围影响,今年以来白酒基础消费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分化,流通端、供给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卷”。从市场结构看,高端品牌在销量和增速方面乏力,增速不及2022年同期。另外,受市场动销缓慢、库存高企影响,春节以来一二线白酒均有不同程度的价格下降甚至倒挂。以茅台为例,今年春节期间飞天茅台等主流产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00元左右;春节后,部分名酒品牌以及二三线品牌市场成交价格低于经销价,价格倒挂现象严重。与此同时,300元以下的中低价位段产品市场表现较好,说明消费下行趋势明显,如山西汾酒旗下的玻汾大单品、西凤集团旗下的老绿瓶西凤酒等口粮酒的风靡,都可以佐证。春江水暖鸭先知,今年以来头部企业开始下沉产品市场,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预期不强,谨慎乐观。由于春节以来市场层面的去库存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业内外都把全国春季糖酒会作为判断未来行业走势和市场回暖的契机。中国酒业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以参加2023年酒博会、春糖会的厂商、经销商、零售商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会后有交易且交易量达到预期的占比为16.13%;参会后有交易但交易量未到预期的占比为38.71%;参会后交易量尚不清楚或者无交易的占比为45.16%。可以看出,酒博会、糖酒会人气火爆的背后,更多的经销商是冷静地签单,多数专业观众参加糖酒会的目的可能仅仅是观察行业趋势,积累行业人脉,长期高位运行的库存让经销商们下单十分谨慎。
现金流下降,上市公司分化。酒类流通环节的压力传导至生产企业的表现就是主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合同负债下降、应收账款上升,销售回款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不再大幅增长甚至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生产端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有12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下降;今年一季度,仍然有10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下降。同时,上市公司进一步分化,名酒品牌与非名酒品牌在招商市场上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待遇。一方面,头部企业的年度招商任务早已完成;另一方面,非头部品牌企业今年招商工作更加艰难。
疫情等原因只起到导火索作用
哪些因素推动了白酒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报告》提出,从短期因素分析,宏观经济下行、疫情等对白酒产业调整产生了一定影响;从长期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白酒产业当前的形势,是由于近年来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在消费、生产、流通等方面积累的大量问题和矛盾的集中显现,而疫情、消费基础和经济周期等原因只是起到导火索的作用。
当前,白酒产业已经由增量发展时代进入到存量竞争时代。从生产端看,2016年白酒产业复苏以来,头部白酒的优质产能的增长加速了中小酒企和落后产能的淘汰,2018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还有1445家,到2022年仅剩963家。从渠道端看,白酒市场形成了“根系型”的销售网络,这种流通格局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会由于铺货量过大,导致社会库存总量被放大,而疫情更加剧了渠道库存的积压。“在此情况下,厂家一方面需要承担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发展期待,另一方面需要承受资本市场对业绩增长要求的期待,承受了太多发展的压力,产能扩张从未停止。”《报告》提出,无论是生产端的企业库存还是流通环节的社会库存,其矛盾都已接近临界点,迎来周期性调整是必然,疫情仅仅是加快了调整的到来。
此外,当前正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等人口总量和结构上的变化均会直接影响消费需求。“未来酒类基础消费将会发生决定性地群体性转移和结构性变化。”《报告》显示,我国酒水市场容量维持在5000万千升已经多年,消费群体迭代、消费多元化趋势等已经给白酒产业带来压力,来自啤酒、葡萄酒、黄酒等横向竞品的竞争、来自健康消费理念的挑战……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都给白酒产业进入周期性调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仍是主旋律
白酒产业新一轮调整期已然到来。“各方普遍看好一线名酒穿越周期的能力,而中小企业和区域性品牌,在此轮调整中能否不被淘汰则考验着企业掌舵人把握趋势、整合资源、突破创新、构建自身优势的能力。”《报告》提出,随着中秋、国庆两节的到来,预计酒类消费市场将逐步恢复,价位在300元左右的中端产品市场是品牌企业重点发力的方向。
未来,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仍是酒业的主旋律。针对白酒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要求,《报告》列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关注区域白酒产业发展。从地方经济看,大部分白酒产区经济单一性强,财政税收压力大,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增加收入,政府助推产能提升在所难免。提升优质产能、淘汰低质产能,才是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是关注白酒产区建设。推进产区建设就是要在产区产能、品质、科创、文化、消费鼓舞等白酒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的关键环节赋能,打造更加安全、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产业进步带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这是白酒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是关注国际市场布局。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依托酒博会、进博会等大型国际展会以及酒类特色小镇等平台,促进内外贸、产供销协调发展。鼓励酒类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境外商品采购、营销推广、售后服务和仓储物流网络建设。
四是关注资本,培育酒类流通市场。一方面支持优质资本在酒类生产以及流通领域的并购、重组、整合等,培育中国的“帝亚吉欧”“保乐力加”;另一方面重点支持资本力量推动酒类流通环节创新发展,培育大商、超商,推动流通领域高质量发展。
五是关注数字化转型。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酒类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酒业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六是关注流通模式创新。加强线上平台建设,鼓励发展社区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培育定制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促进商旅文等跨界融合,加强线下体验消费,打造个性化酒类消费场景。打造一批适应商业步行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新商业氛围的品牌示范店。(记者 顾雨霏)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