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杯碰撞出“激烈火花” 投影仪市场进入增长快车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2-29





  前不久,借着卡塔尔世界杯的热度,投影仪市场也火热了一把。


  在世界杯举办期间,各投影仪品牌被主播和博主各种测评和推荐。根据美团发布的最新报告,在世界杯开赛前三天,平台上的投影仪配送订单暴涨165%;在开赛首日,京东投影仪成交额同比增长240%。投影仪成为卡塔尔世界杯期间走红的一大消费品。


  近几年来,投影仪带来的大屏沉浸式体验,以及可以移动携带的便利性,受到消费者欢迎。极米、坚果、当贝等新锐品牌快速崛起,使国内智能投影仪市场进入了增长快车道。市场热闹归热闹,然而在业内人士眼中仍处在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


  世界杯带火投影仪


  在上个月的双11购物节上,投影仪产品可以说是热销程度远超以往,而世界杯的到来又给这个热度添了一把火。


  以天猫平台为例,根据累计GMV(商品成交总额)计算,今年整个双11期间办公文教行业前5品牌中,投影仪品牌占到4席。其中排名第二的国产品牌坚果,全网销售额累计突破6亿元。


  由于投影仪具有不占空间、使用方便、大屏显示等优点,所以不少球迷特意买了投影仪来欣赏世界杯比赛。


  “投影仪热”也蔓延到海外市场。根据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公布的数据,今年海外双11的全球十大热卖商品中,投影仪位列首位。特别是在世界杯举办地卡塔尔所在的中东地区,近三个月,国产投影仪销售额同比涨了120%。


  近几年来,单身经济、宅经济、露营经济蓬勃兴起,线上教育、在家娱乐、户外看球观影等正成为投影仪的热门使用场景,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奥维云网(AVC)预测,2022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高涨态势不变,全年规模(含激光投影)可达750万台,上涨幅度维持在30%以上。


  品牌扎堆竞争激烈


  以前的投影仪市场,主要是以明基、爱普生等品牌为代表的商用投影仪设备,出厂价均在几千元,并且只有投影的单一功能。


  2010年前后,一些在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和投影仪行业工作多年、具有智能硬件技术和供应链资源的人,投身投影仪赛道创业。这一产品也逐渐从教室、会议室等商用场景,进入普通人的客厅卧室。


  投影仪不再只是商用的产品,逐步面向日常消费使用。相比爱普生等专业国际品牌,“物美价廉”是国产品牌的最大优势之一。在外观设计上更加小巧轻便,便于移动和携带;内部则搭载智能操作系统,能够与各类App互通使用。


  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投影仪市场头部品牌逐渐形成。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投影仪市场份额前5的品牌分别是:极米、爱普生、坚果、峰米和当贝。2021年3月极米登录科创板,成为“投影第一股”;2022年,坚果完成亿元级融资。


  投影仪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令众多企业趋之若鹜,越来越多投影仪新品牌进入市场。奥维云网线上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投影仪品牌数量已超过200家。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7万家投影仪相关企业,超6成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


  此外,小米、宏碁、天猫、喜马拉雅等科技类企业,还有海信视像、康佳集团、四川长虹等电视厂商,近几年纷纷加入争夺投影仪市场“蛋糕”的阵营。


  有行业人士分析,随着新品牌的不断涌现和科技巨头纷纷跨界布局,当前投影仪市场正呈现出新品层出不穷、品牌加速布局的竞争势头。各投影仪品牌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快速迭代技术,不断提高分辨率和亮度等关键指标的技术水平,朝着更智能、更便捷、更好看的方向发展。


  如何告别野蛮生长


  尽管投影仪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有关这个行业的质疑也在增加:维修价格过高、质量参差不齐、售价不断上涨功能却没有显著提高。


  同时,不少假冒伪劣产品趁机钻空子,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手段忽悠消费者,使得市场变得混乱。此前,在某视频网站有博主对市面上热销的5款投影仪进行亮度测量,发现仅一款达到官方宣称的亮度,其余4款均为虚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的投影仪行业,头部品牌逐渐形成,新兴品牌不断涌现,海外市场份额也逐渐提高,但仍处在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市场分散,行业内卷竞争激烈,价格手段成为主要竞争力,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从长远来看,整个行业想获得健康发展,上面这些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可以说,国内投影仪产业已经形成从光源、镜头、到整机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并具有创新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竞争力。对各投影仪企业来讲,在巩固现有份额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围绕新应用场景做好提前布局,将成为品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杨冉冉)


  转自: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