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宝的“奶瓶子”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奶粉短缺危机对国内奶粉行业启示观察
6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将通过进口外国奶粉并加速美国国内生产来应对美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短缺问题。据报道,目前,美国全国范围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短缺问题依然存在,急需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父母和家庭仍然没有获得及时帮助。
从最初的质量问题召回事件到随后全美范围婴幼儿配方乳粉大幅涨价和限购,再到眼下随处可见空空的货架,奶粉短缺危机已然成为近来美国舆论焦点之一。然而造成“一粉难求”的缘由为何呢?
品牌集中度太高或藏隐患
据新华社报道,相关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当前的“奶粉危机”表面上看是受新冠疫情和雅培奶粉召回事件等因素影响,更深层面反映出的则是美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问题,民众利益成为行业垄断、政商勾结、党派争斗等的牺牲品。
面对“奶粉危机”,美国联邦政府应对迟缓。据悉,直到5月16日,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宣布将允许海外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美国市场。当天,雅培与FDA就重开密歇根州工厂达成初步协议。该公司表示,工厂可以在两周内重开,从重开之日算起,奶粉补充到商店货架上还需 6到8周时间。
同时,美国业内人士认为,“奶粉危机”凸显美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问题。美国高度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导致很多行业存在严重垄断行为,奶粉行业高度垄断是造成此次“奶粉危机”的直接原因。相关数据显示,包括雅培在内的三家美国公司控制了全美配方奶粉95%的市场份额。其中,雅培婴幼儿奶粉的市场份额高达40%左右,其位于密歇根州的涉事工厂则承担了该公司约一半的本土产能。因此,对于美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而言,雅培公司的重要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美国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奶粉行业高度垄断是造成此次“奶粉危机”的直接原因。业内人士认为,高度垄断的奶粉行业是美国“病态”经济体系的缩影。美国整个食品生产链高度集中,一旦奶粉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链出现任何问题,遭殃的就是普通民众。
与此同时,5月14日,美国有关报道也分析称,此次婴儿奶粉短缺现象有三重原因:一是美国奶粉业巨头雅培公司的婴儿奶粉因出现安全问题而被大规模召回,相关工厂处于停工状态;二是美国婴儿奶粉市场被包括雅培在内的三家公司垄断,市场供应商有限;三是美国常年降低的出生率导致市场需求有限,婴儿奶粉的利润不高,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以保证盈利,反而又导致生产过程容易出现问题。
对中国奶粉行业的启示
“我国奶粉行业应谨防形成这种病态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市场格局。”有业内人士指出。
2016年,史上最严婴幼儿乳粉配方注册制出台并深入推进以来,我国奶粉市场品牌集中度得以不断提升。有记者查阅相关数据了解到,奶粉新政实施前,国内108家乳粉生产企业共有2300多个配方。而据业内估算,首次配方注册实施后的5年里,国内约70%的婴幼儿奶粉品牌被淘汰。
去年3月份,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0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4项修改清单。包括将于2023年2月22日实施的婴配食品三项新国标:《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21)《较大婴儿配方食品》(GB10766-2021)《幼儿配方食品》(GB10767-2021)。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实施后,我国政府对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市场会加速向具有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乳业专家宋亮曾在媒体采访中公开表示,随着奶粉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许多小品牌年营收仅能做到一两千万元,而配方注册费用和临床验证花费并不低,因此很多中小企业会自然退出,另有一部分奶粉企业则会被兼并。因此二次配方注册实施完毕后,从申报角度来看,会再有40%左右的奶粉品牌消失。
当下,国产奶粉品牌集中度提升,无疑利于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产奶粉品牌竞争力提升,抢跑国际“赛道”。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奶粉危机爆发,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比如该如何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控制、提振国民消费信心,推动奶粉核心原辅料国产化、打破国外乳业垄断,确保中国宝宝口粮供应链安全稳定等。
笔者认为,应该明确的是中国宝宝的“奶瓶子”必须牢牢掌握在国人自己的手里。无论是美国奶粉危机,还是俄乌战争引发的全球粮食危机,以及新冠疫情造成全球近7亿人面临饥荒,都说明一件事,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当遇到突发或不确定因素时,要确保宝宝口粮不断档,就需要本土企业不断夯实生产基础、提升综合产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打破婴配粉核心原辅料乳铁蛋白等依赖进口的局面。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决不能让奶粉危机在中国上演。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美国出现“奶粉荒”,或将刺激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出口销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奶粉市场空缺,放开产品进口限制,虽为相关生产企业带来机遇,但也在产品安全合规、出口流程等方面,给计划出口企业带来一定风险。(苏喆)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