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风”吹旺纺织服装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0-29





  当前,国货强势崛起,这在纺织服装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今年上半年,纺织服装板块的201家公司市值超1.8万亿元,远远高于上年同期的8821.83亿元。


  国产品牌在整体运营能力上与国外品牌的差距正迅速缩小。同时,Z世代消费者对国货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上述利好叠加使国内服装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国货品牌崛起


  今年以来,纺织服装业复苏强劲,其中国货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李宁、安踏、波司登、太平鸟、回力等老牌国货重新受到消费者追捧。上述国潮服装品牌,无论是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速还是销售额排名,都表现出了高速增长以及行业地位整体提升的特点。


  例如,李宁上半年营业收入首超100亿元,达101.97亿元,同比增长65%,为10年来最高涨幅,净利润同比增长187.18%至19.62亿元。安踏的半年报同样亮眼,上半年营业收入228.1亿元,同比增长55.5%;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131.6%。


  与此同时,一批新国货品牌也加速崛起。江苏汇鸿国际集团中锦控股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瑞可莳”以瑜伽文化为基础,高度整合休闲服饰中的“街头文化”“朋克风格”等流行元素,塑造出拥有独特性、设计感、舒适性等标签的原创时装运动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江苏汇鸿国际集团中锦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海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国产时尚消费品牌迎来巨大商机。汇鸿将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运用全球首创的成衣水洗工艺,在国内时尚运动服饰品牌中凸显自身的鲜明风格,进一步抢占市场。


  一个明显趋势是,国货正在从多个维度加速赶超外资品牌。以技术含量最高的体育服饰为例,海外品牌已多年未推出有突破性的技术;反观国产品牌,其不仅呈现专业化、年轻化、细分化的趋势,销售增速也非常亮眼。


  生产端消费端齐发力


  国内服装品牌之所以能逆袭,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制造业实力的不断提升,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优秀的设计师资源让国内服装龙头企业能够高效生产出颇具设计水准且质量较高的产品。


  以汇鸿为例,该公司正在创建全国百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对此,丁海表示,公司正以供应链运营、产学研合作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以一流的设计、品质、服务打造一流的品牌,满足高质量、多元化的国内需求。


  另一方面,国内服装品牌的崛起也离不开Z世代的认可,他们正在越来越多地选择国货品牌。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Z世代出生和成长于中国经济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充分享受了经济增长的红利;Z世代消费者大多没经历过严重的物质短缺,表现出强大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这些特点反映到消费上,便是Z世代对国货有着极大的兴趣。从李宁、安踏的备受欢迎,再到回力鞋等经典品牌的翻红,无不反映出新一轮‘国货潮’的来临。”付一夫说。


  业界普遍认为,Z世代有着非常强烈的求异需求,个性化、独具特色、体验炫酷、相对稀缺的产品和品牌更容易受到他们的追捧。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想吸引到广大的Z世代群体,企业势必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Z世代消费者,让他们尽情地“选我所爱”。(记者 白舒婕)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开拓美国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认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可通过技术革新、打造自有品牌、以收购合作推进国际化、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等方法保持竞争优势,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
    2017-07-18
  • 纺织服装皮革化纤等成浙江制造业改革提升重点

    为提升浙江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浙江省政府近日制定了《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
    2017-07-24
  • 亚洲纺织服装企业的机遇

    亚洲企业与埃塞俄比亚市场,亚洲纺织服装企业与埃塞俄比亚企业合作,不仅推动技术合作,推动埃塞俄比亚纺织服装业发展,也有助于本国纺织服装出口到非洲以中东更广阔的市场。
    2017-09-11
  • 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工业到农村,帮助农牧民实现就业和增收

    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工业到农村,帮助农牧民实现就业和增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呼图壁县紧紧围绕总目标,大力发展以纺织服装加工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
    2018-05-0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