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新疆外送电量158.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71%,创新疆外送电量单月历史最高纪录。一条条横跨数千公里的电力外送通道将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转化为经济优势,惠及各族群众。
近日,国家能源局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关建议集中答复,12项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议涉及“疆电外送”工程的有7项。此次集中答复为我国“疆电外送”未来发展释放了明确而积极的信号。答复不仅系统梳理了新疆作为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更清晰地勾勒出“疆电外送”从“十四五”稳步推进到“十五五”科学拓展的宏伟蓝图。
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疆电外送”有助于缓解能源生产与负荷中心的地理错配矛盾,充分发挥西部清洁能源禀赋优势,将东南沿海地区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转化为清洁电力高效输入,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另一方面,“疆电外送”实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突破,解决了长期以来无法同时满足超高等级电压、超远距离输电和超大容量输送的综合性难题,促进全国能源网络互联互通。
“疆电外送”网架日益坚实
风光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煤炭、风光等资源丰富。目前,“疆电外送”通道已建成哈密南-郑州(第一通道)、准东-皖南(第二通道)、哈密-重庆(第三通道)三回特高压直流工程。为进一步增强“疆电外送”能力,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中期滚动调整中,将疆电(南疆)送川渝工程(第四通道)列为提前储备项目,目前正加快推进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这标志着“疆电外送”已从早期的“单点突破”进入“多点开花、多向输送”的立体化布局新阶段。
在回复“疆电送粤”工程建设时,国家能源局表示,“疆电送粤”从电力流向、能源资源互补等方面看有一定合理性,但疆粤两省(区)相距较远,大容量远距离送电面临技术、经济性和路径走廊制约,相关输电装备仍需进一步研发试用。“我们将统筹考虑新疆若羌等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情况、全国最优电力流向布局、广东等受端电力市场空间、技术经济性可行性等因素,研究‘疆电送粤’可行性,稳妥有序推动工程前期论证和规划建设。”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看来,“疆电外送”对新疆自身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就业拉动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在经济发展层面,“疆电外送”推动新疆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实现地方财政结构与产业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变革,形成“绿电输出-资本回流”的良性循环。在产业升级层面,新疆发挥西部地区上游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和下游发电市场优势,引导新能源材料、设备制造等中高端环节在西部落地,提升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链整体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在就业拉动层面,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建设催生数万技术岗位,覆盖装备制造、电站运维、电网调度、能源服务等领域,激励多层次岗位创造,推动能源红利普惠共享。
国网新疆电力经研院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疆电外送”将加速特高压输电技术进一步升级。目前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随着能源资源开发重心不断西移和北移,“西电东送”输电距离将延伸至3000千米及以上,同时廊道资源受限因素增多,为发挥新疆外送基地开发建设的较低成本优势、进一步突破现有输电距离,亟需探索±800千伏超2500千米输电、推广±1100千伏直流应用,实现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大容量特高压直流能源资源时空互济、优化配置。
统筹考虑就地消纳与外送
科学谋划新增基地外送方案
“疆电外送”的根基在于新疆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国家能源局已正式复函确认新疆天山北麓新能源基地和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两大“沙戈荒”基地,总规模高达2250万千瓦。这为后续外送通道提供了充足“弹药”。
新疆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副院长樊小朝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疆电外送”正迎来结构性转变,新能源外送占比将持续攀升。以新建的哈密-重庆通道为例,该通道设计高度清洁化,配套新能源占比高达71.8%,预计年输送绿电超360亿千瓦时,可满足重庆超20%的年度用电需求。展望未来,“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将成为支撑“疆电外送”的核心电源。“当前‘疆电外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大容量远距离送电受到路径走廊制约,以及西北其他四省区如何科学布局路径走廊。”
为确保电力“发得出、送得走、用得好”,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基地资源情况、开发建设条件等,统筹研究新疆后续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时序。同时,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接网工程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电源与电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十五五’规划中,将统筹考虑新疆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在优先利用在运通道扩大外送规模的同时,科学谋划新增基地的外送方案,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具备可持续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国家能源局回复。
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直言,当前“疆电外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电网安全稳定风险和输电通道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一方面,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使得电网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面临考验,现阶段电网技术形态同新能源机组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特征尚不匹配,局部地区的弃风弃光现象仍存。另一方面,输电通道难以适应强随机的新能源消纳以及多区域峰谷互补的运行需求,发电基地站址和输电通道走廊资源日益稀缺,对跨省区输电送受端落点选择和沿线过境路径达成共识难度较高,增量“疆电外送”工程协调难度大。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与互补。新疆‘十五五’及后期外送通道输电走廊紧张,后续可与青海等周边省份加强电力合作,以新疆优质煤炭、风光等资源与周边省份共建外送通道,实现区域间电力互补和协同,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区域间协同推动外送通道建设。”国网新疆电力经研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十五五”新增通道需考虑开辟内蒙古、河西走廊南通道、青海北及青海南新廊道。随着中东部电力需求增加及新疆新能源快速增长,现有通道输电能力难以满足电力外送需求,而大规模电力外送对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交直流混联系统在直流系统故障时可能导致大量功率损失,影响系统稳定性,在直流换相失败等异常情况下会造成交流母线电压骤降,对周边交流网架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新疆清洁能源开发再启新篇
统筹研究疆电国际联网事宜
谈及未来“疆电外送”新趋势,孙传旺表示,一是电源结构转型升级。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规模将持续攀升,风光火储多元电力互济体系趋于完善,风光大基地有望成为未来我国新能源量质齐升的重要驱动。二是前沿技术应用突破限制。新型柔性输电技术和创新施工技术重点突破极端环境适应性难题,换流变压器等核心装备有望实现全面国产化,信息技术同能源产业有机耦合,将有效赋能大容量电力输送、源网荷储互补、电力平衡预警等多维环节。三是产业协同投资规模化。“风光储输造”一体化产业集群日益成熟,上下游投资金额具有较大放量空间,西部资源型地区加速向高端产业生态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范式。
目前,新疆电网内部已形成750千伏电网“四环网、两延伸”的主网架结构,北至阿勒泰,西至伊犁,南达和田,向东经哈密通过750千伏哈密-敦煌、烟墩-沙州双通道实现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喀什电网通过750千伏线路与新疆主网相连。
国家能源局表示,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部,送端电网支撑能力较弱,火电等支撑性电源建设条件相对新疆其他地区较差。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布局相关规划,统筹研究新疆地区基地开发外送方案和建设时序,按需有序推动工程规划建设。同时,将结合国际形势、外交政策,以及西亚、中东等地区的电力供需特性、电力贸易意愿等因素,统筹研究论证喀什地区国际联网送电有关事宜。
“新疆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有2-3小时时差,新疆的新能源可支撑4-6小时晚峰用电,可同时支撑华北、华南及中东部地区,新疆新能源越早开发越好。”樊小朝建议,利用时差效应,开展时空互补交易。考虑发输电成本,“疆电外送”至华中落地交易电价约0.39-0.4元/千瓦时,比受端电网有0.5-0.6元的价差优势。
展望未来,“十五五”时期将是“疆电外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国家能源局在答复中多次强调,将结合新疆若羌、吐鲁番、阿克苏等地区清洁能源基地的开发情况,在全国最优电力流向布局的指引下,统筹规划布局后续“疆电外送”输电通道。可以预见,更多“疆电外送”大动脉将贯通大漠戈壁,将新疆的风光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记者 苏南)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