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企业正逐渐抢占全球市场。近日,全球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阳光电源以16%的全球电池储能系统(BESS)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此成绩,此外另有华为和比亚迪两家中国企业均以9%占比位列全球排名的第四、第五。
“国内储能企业首拿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意味着全球市场对中国储能技术与产品的认可,也意味着国内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品牌逐渐得到海外厂商的认可。在市场格局方面,储能市场正在由海外主导向由国内企业主导转变。”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表示。
国内企业有多方优势
受访专家均认为,因具备多重优势,中国储能企业成为全球头部并不稀奇。“储能是能源市场的主要设备,中国企业目前的制造业基因仍然十分强劲,无论是光伏、风机还是逆变器,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储能市场之一,龙志强认为,国内企业在开拓市场上还具备本土优势。“海外的系统集成商基本很少做中国储能市场,比如特斯拉基本上还未打入国内储能市场,只在去年规划了一个储能基地;而国内企业,比如阳光电源,既可以做国内市场也可以做全球市场,市场空间大。”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华福证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师邓伟认为,国内产业链布局较为完善。“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环节,再到下游集成环节,国内都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供应链完善、竞争充分、产品质量过硬。另外得益于国内新能源产业的良好生态,新能源车和光伏的领先发展均奠定了储能起跑即领先的位置,国内储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具竞争力。”
“此前储能行业多使用三元锂电池。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飞速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快速下降,电池性能也逐渐与三元锂电池媲美,加上磷酸铁锂本身优于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逐渐取代三元锂电池成为优选方案。国内一些企业在技术选择上转换较早,抢占先机。”龙志强说。
海外市场需求各有差异
当前国内储能企业在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澳洲,非洲和亚非拉地区的布局也在逐渐完善。邓伟表示:“在电化学储能市场,从2022年的新增装机数据来看,国内、美国和欧洲的新增装机占比分别为全球总装机的36%、24%和26%,中美欧仍然是储能新增量的主力军。”
而海外市场与国内需求有所区别。从市场特点来看,中国主要以大储为主,辅以部分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美国储能市场以大储为主,辅以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欧洲则是户用储能的主要市场。“出口的储能产品一般会根据当地的电力市场和用电习惯等做一定调整,欧美地区会根据电力市场上对储能的需求在EMS端增加一些VPP等配合辅助服务和电能量交易的接口。”邓伟进一步表示。
此外,海外市场的价格敏感度与国内也有所不同。国内更看重成本,国外则更看重性能。龙志强表示:“国内市场储能产品在提升使用次数上仍存在一定难点,行业还处于拼成本阶段。而海外市场的价格弹性空间较大,客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并没有国内这么高。出海毛利高,使得高端产品更适合出海,这需要储能出海企业在品牌、项目收益、历史业绩方面要做好积累。”
打造品牌是关键
“放眼未来10年,中美这两个最为核心的市场分别能达到700吉瓦时以上的市场规模,而欧洲大概只有中美市场规模的1/3,因此企业若想要走到储能行业前列,就要紧盯中美两个市场,兼顾欧洲市场。”彭澎说。
要想获得海外市场认可,打造品牌是关键。“欧美的大部分户储需求,与家庭购买汽车或家电类似,具备一定消费品的特点,因此品牌的价值较为重要,知名的品牌通常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也是品牌塑造十分成功的阳光电源能够取得市场份额第一的原因。”彭澎进一步表示。
邓伟认为,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力不同区域的市场,比如,原本有工业应急电源海外布局的可更专注于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有新能源电站如光伏电站海外经验的公司可把发力点集中在海外的大储市场。“此外,企业的发展会根据自身的产品布局和下游需求来调整,储能系统未来的应用场景肯定会越来越丰富。”
“总体来看,因全球储能市场并没有像光伏市场这样大的体量,当前国内企业在海外布局的储能产能并不多,但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类似法案出台,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一些设备有较强的限制作用,也会促使未来储能企业在海外布局产能。此前,像台积电等企业已经把一些产能转移到美国,但在美国的建厂进展并不顺利,这很考验企业的综合能力。”彭澎说。(记者 林水静)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