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将于11月7日开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24





  近日,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将于11月7日~8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举行。据悉,本次大会主题为“拥抱绿氢时代,迎接零碳未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11月7日~9日,佛山市还将同期举办第七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技术论坛、氢听剧场,以及参观考察、试乘体验等系列活动。


  据介绍,大会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院士论坛和氢能国际合作高级别论坛等,将重点围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深入落实、绿氢应用示范建设与绿氢平价路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等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据了解,今年大会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的重点内容将从政策领域和宏观领域深入探讨解析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阶段性方向、路径和发展策略。院士论坛的主要内容将以前瞻性的视角聚焦全球氢能产业最新的科研和技术方向以及可行性规模化发展的前景,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开阔视野、放眼未来。而今年的氢能国际合作高级别论坛,在去年探讨“共建全球绿色氢能体系”的议题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实效,进一步探讨推动“一带一路”氢能产业国际合作,以切实推动国际氢能技术与贸易合作为目标,加强务实合作。


  据悉,11月7日~9日,佛山市还将同期举办第七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确认的参展企业达320家,覆盖了氢能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本届氢能展会展览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区面积为1.5万平方米;户外展区面积为6000平方米。今年展区设有4大主题展区6个主题展馆,包括一个品牌展馆、两个燃料电池馆、两个装备馆和户外展区。除了最新的氢能产品展览,展会现场还设有动态体验活动。在户外展区,除了氢能两轮车体验,氢能亲子车也将亮相展会现场。


  坚守“氢能第一区”定位,南海形成完整氢能产业链条


  据介绍,氢能产业大会已经在佛山南海连续举办6届,成为全国氢能产业的一个盛会和标杆。南海区副区长黄智斌表示,经过10余年持续不断的产业发展,南海培育了氢能“产、学、研、用”的生态,打造了氢源“制、储、运、加”的链条,搭建了“金、科、人、产”双向奔赴的平台,完善了“规划、政策和标准”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条。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举办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以来,今年南海氢能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南海坚守氢能产业第一区定位,以更高眼界、更优技术、更佳路径推动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据悉,2023年,南海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方案。其中《佛山市南海区推进“氢能产业第一区”建设2023年工作方案》显示,要大力推动产业链条完备、创新链突破、配套完善、应用多元化、制度优化。同时,南海加速推进一批氢能重大项目建设,为南海氢能产业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南海还接连举办了一批行业盛会。据悉,今年已举办了多场高规格的行业大会,其中包括云集了三十多位院士的仙湖科技大会、被誉为氢能业界“奥运会”的世界氢能技术大会、国内级别最高的氢能安全专业会议——“氢能装备安全论坛”。


  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让氢能产业成发展“新引擎”


  未来,南海将如何紧抓发展机遇,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和高质量发展?面对产业发展新机遇,佛山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水平、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交通、建筑、工业、储能等氢能应用领域、优化产业科学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氢能产业交流和合作,将氢能产业打造成佛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张家玉表示,南海将立足自身,练好“内功”,应对外部竞争挑战。支持燃料电池、制氢加氢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完善补强产业链,强化产业链的相互支撑作用,夯实氢能制造业基础。同时,将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对标国外先进氢能技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树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发方向,重点突破制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国产化水平和自主可控程度。“其中,仙湖实验室正积极开展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研究,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领域减碳方面的应用空间。”


  另外,南海还将提升服务配套水平,积极推进各种不同工艺和技术路线的制氢项目落地建设。实现制氢、加氢自给和成本控制。并且提升市场培育水平,稳步推进氢能在交通、工业、电力、储能、农业、社区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促进产业逐步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刘鹏飞)


  转自:广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