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广泛应用的二次能源,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能源之一,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氢能产量及消费量近年均呈现上升趋势,氢能的发展得到各类企业的广泛关注。9月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氢能分会成立大会暨氢能行业发展交流会在京举办,就氢能产业现状及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政策支撑 推动氢能快速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在世界各国普遍凝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下,氢能逐步成为全球新的战略竞争焦点,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我国对氢能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国家政府到多个省份、地市都制定发布了促进氢能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
国际氢能理事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18%的终端用能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亿吨。近年来,全世界大约80个国家提出了氢能的发展规划,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氢能作为脱碳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绿色经济复苏的新引擎。美国、欧盟都从政策制定加大投入,加强布局入手,持续推动氢能技术的研发和规模化的应用。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对氢能的定位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也都把推动氢能发展列为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作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组织,一直密切关心关注支持氢能的发展,为助力氢气与电力系统的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氢气电力系统决定成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氢能分会。旨在为行业企业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汇集行业资源和力量,促进氢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杨昆表示,在工作方面,要强化政治引领,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角度,推进氢能的发展;要强化创新支撑,围绕氢能产业链,积极助力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及示范应用;要强化服务质量,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要强化专业能力,提升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服务能力;要强化跨领域合作,协同相关行业力量,发挥互补优势、推动资源共享、深化合作共赢;要强化规范运作,按照中电联统一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依法合规开展工作。
成果涌现 产业发展驶入新赛道
能源绿色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是推动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重大举措之一。
“受政策牵引和市场驱动影响,我国氢能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驶入新赛道。”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
新供给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氢继续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底,我国已规划和建设超过42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清洁低碳氢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技术方面,碱性电解槽产能位居全球第一,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快速突破,建成加氢站超过380座,位居全球第一。35兆帕智能快速加氢机和70兆帕加氢站技术逐步突破,200千瓦以上燃料电池电堆正在逐步投向市场。
新应用方面,燃料电池、重卡、叉车、机车在港口矿山、轨道交通等多场景实现应用,氢储能、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绿氢炼化等领域应用正在加速释放。
新机制方面。部分省市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在非化工园区内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制氢加氢一体站在多地投入运行,通过大幅压缩空气运输距离,有效降低用氢终端价格。
刘亚芳表示,近年来,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探索多场景高效利用等方式,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准确把握氢能在能源革命中的战略定位,清醒认识氢能产业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积极开展氢能领域国际合作。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氢能发展全球瞩目的大背景下,中电联氢能分会的成立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刘亚芳表示。
协同发展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氢能作为清洁绿色的二次能源,通过与电力协同发展能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效支撑。
杨昆表示,随着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各地共发布氢能政策370余项,累计建成运营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42个,建成并运营加氢站数量380多座,新增加氢站再用加氢站以及加氢站的总数都世界第一。在氢能储运方面,以20兆帕气态高压储氢和高压管束拖车运输为主,液氢和管网相关试点也开始推进。在氢能燃料电子方面,针对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关键部件已具备较强的系统自主开发能力,部分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杨昆表示,预计到2025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约17亿千瓦,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左右。到206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有望达到70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0亿千瓦。在新型电力系统长周期调节的过程中,氢能具有可大规模长周期存储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通过风光储输一体化发展,评议氢能源发电的阶级性、波动性,有效地促进氢能源规模化、消纳和电网的平稳运行,实现氢电互补,发挥两者氢电协同的效能。
“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取得突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氢能有望成为能源领域的新引擎,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杨昆表示。(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