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很多地方一样,欧洲不少国家也面临越来越多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进城工作的情况,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挑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欧洲多国开展多项农村改造项目,期待随着对农村软硬件的改造升级,吸引年轻人回流,在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让农村更有活力。
农业机械化是欧洲近年来非常重视的工作。在欧洲,人工成本极为高昂,而农产品的价格却不高。为了平衡收支,必须在农业领域大力发展机械化。特别是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往年那些来自东欧国家工资较低的季节工无法入境,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农产品主要生产国都出现成熟农产品无人采摘、烂在地里的无奈局面。一位西班牙豆角种植者表示:“如果雇用本地人采摘豆角,我一分钱都赚不到。但是国外的季节工越来越难招,今年因为疫情更是一个也来不了。”他补充道,现在从长远角度来看,购买农业机械代替人力更省钱也更省心。“虽然前期需要一大笔投入,但之后会很省钱。”
白芦笋是欧洲的明星蔬菜,不论米其林星级餐厅还是百姓餐桌,都非常流行。但由于生长在较深的土层内,肉眼看不到具体位置和形态,白芦笋采收起来需要十分小心,很容易被铲断,而被铲断的白芦笋价格会大打折扣。《环球时报》记者曾在集市上采访过一位来自比利时瓦隆地区的白芦笋种植者,他告诉记者:“白芦笋种植成本与其他蔬菜相比并没有很大差距,售价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采收成本非常高。”据统计,人工成本占到白芦笋售价的50%。
为了解决白芦笋行业这一难题,荷兰一家机械公司申请到欧盟的农业支持基金,大约占到整个研发资金的近一半。今年7月,专门采收白芦笋的机器横空出世。目前,这种机器已经在荷兰、德国、法国等多国成功试用,即将正式投入商用。一名参与试用的荷兰农民表示,在新机器的帮助下,自己农场的收获效率得到极大提高,采收成本下降了一半。
记者注意到,虽然绝大部分农业机械产自欧洲的工厂,但其零部件的生产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是具有深耕价值的。特别是在传统乘用车市场严重萎缩的今天,中国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不妨做一下市场调研,转型生产农业机械零部件。这样一方面有希望和欧洲大型农机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也有机会在国内市场大展拳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曾表示,2020年将成为欧盟数字化十年的开端。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恢复基金中,也将有1/5用于欧盟的数字化建设。其中,在农村地区广泛进行数字化建设更是重点。互联网推动各个行业升级,农业也不例外,精准农业应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欧洲专家估计,到2025年,全球精准农业的产值将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超过160亿欧元。
在希腊,不少橄榄种植户开始使用各式精准设备参与生产的方方面面。他们实际上将橄榄树种在了一个巨大的“花盆内”,花盆内部设有土壤温度、水含量、电导率、含盐量的测试设备。希腊地中海大学研究员伊纳斯·达尼亚科普洛斯介绍说,这些设备每15分钟测试一次,然后数据会被传送到中央服务器。此外,搭载了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也在实测中,该设备能帮助农户观察橄榄树整体的生长状态。“这种无人机就好似实验室的显微镜,在数万棵橄榄树中发现哪棵树最健康,哪棵树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
实现精准农业首先需要构建一张稳定的局域网。与政府招标采购全国性通信网络设备防范中国产品不同,精准农业需要搭建的局域网不在政府采购范畴内,中国生产的各类路由器、光纤等设备拥有非常大的竞争力。此外,精准农业所需的各类传感器、越来越多在欧洲农田上空作业的无人机,也为中国国内厂商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市场。中国企业不妨结合自身优势,与当地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开发出更能满足当地需要的订制产品。(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 牛瑞飞)
转自:环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