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推广科学储粮 每年粮食减损至少8.6亿斤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28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粮安工程”“粮食安全保障调控与应急设施项目”“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将“促进粮食节约减损”作为项目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仅科学储粮一项,就使损失损耗率降低8个百分点,以此计算每年粮食减损至少8.6亿斤。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科技进步,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供给能力增强,但粮食产后损失,包括收获环节和晾晒、烘干、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环节的损失较大,特别是农户庭院储粮。据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东北地区平均为10.2%。为改变这种情况,吉林省全面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实施农户安全储粮和科学储粮,相当于开发“无形粮田”,是“不耕耘的收获,不生产的增产”。自2009年开始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全省累计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48万套,总投资18.75亿元,分布在9个市(州)的50个县(市、区),并示范带动农户自制简易储粮装具150万套,占玉米种植户的73%。农户科学储粮仓具有通风、降水、防霉、防鼠、防雨水等功能,损失损耗率降到2%以内,损失损耗率降低8个百分点,以此计算每年粮食减损至少8.6亿斤。


  自2013年国家实施“粮安工程”“粮食安全保障调控与应急设施项目”以来,全省建设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及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项目18批1156个,总投资79.59亿元,新建仓容229.2亿斤,维修改造仓容85亿斤,使全省粮食标准仓容达到近600亿斤,收储条件明显改善,收储能力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吉林省粮食流通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化”的变革,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流通损耗,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健全吉林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优质粮食工程”子项之一,主要任务就是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形成布局合理、需求匹配、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促进粮食提质升级、节粮减损。通过2018年和2019年的建设,全省已建成156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完成投资5.4亿元,年服务能力150亿斤以上,为农服务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目前,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累计市场化处理粮食443万吨,有效减少了粮食在储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损失,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今年将全部完成在产粮大县建设170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三年建设计划目标,并将督导各地加强服务和运营管理,以充分发挥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功能和作用。


  转自:吉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