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蓬勃兴起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12





  绿油油的稻田连接成片,小龙虾在稻田的沟渠自由生长,荆州市双柳树稻虾连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仁华介绍,预计年底,绿色水稻和小龙虾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以上,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至5倍。

  追求品质的路上无止境。今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全省将完善“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标准化示范区,打造稻田综合种养的“升级版”。其内涵是倡导绿色发展,种植绿色水稻,养殖绿色水产,通过农药化肥减量,强化投入品监管,保证环保设施到位,水源不受污染,确保绿色。今年全省已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1万亩,总面积达到680万亩,居全国第一,18个县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10万亩。

  “虾稻共作、稻渔种养”,实现水稻水产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多赢,但产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稻田种养的田间布局及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规范。”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院长顾泽茂说。从理论上讲,稻田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水面、土壤和生物资源,稻虾共作可实现水稻、小龙虾共赢。顾泽茂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涉及水稻种植和动物养殖两大产业,常有相矛盾的地方,如虾稻接茬时间差异、虾稻二者争地争水等问题。顾泽茂介绍,为协调矛盾、实现双赢,保障稻田种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规范使稻田种养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的耕作制度、田间布局、绿色种养及病虫害防控技术。

  除此之外,重虾轻稻现象普遍存在,稻虾共作理念的价值尚待开发。顾泽茂说,需要培育适合稻虾种养专用型水稻品种,大幅度提升稻米品质,全面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保障食品安全,形成高档稻米品牌以提升价值。

  据了解,湖北省已经成立虾稻产业联盟,实行“研-产-销”一体化,实现科研驱动产业,通过变革,延长产业链、三产融合打造“稻虾田园综合体”。


  转自:湖北农业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