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有高招:智能科技在手 种地几百亩不用几个人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11





  种地几百亩不用几个人,运用大数据计算施肥量……


  科技让农业更有魅力


  小麦进入返青期,正是田间忙碌时。3月27日,来到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淄博禾丰种业公司农场,500亩麦田上鲜见人影,一台长约300米的自走式喷灌车正在作业,煞是壮观。


  “这台集合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大家伙,正是打造生态无人农场的重要装备。”公司科研部主任马甲良说,机器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精量精确浇灌。


  智能科技打造“无人农场”


  所谓的无人农场,就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装备,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健康环保的产出。粮食生产中,水肥管理尤为重要,而无人浇水是禾丰种业无人农场建设的关键节点。他们使用的这套智能灌溉系统,除了能及时解作物的“渴”还能解“饿”。该系统在土壤中设置探头,可以准确测量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实现智能化施肥。


  “我们利用探头得出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根据作物未来一段时间需肥规律,运用大数据计算出我们需要往地里补充多少肥料,将肥料随水一块喷施到土壤中,这样可以精准施肥,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马甲良说。


  “原先我们施肥都是人工在地里撒肥料,浇水是田间起垄大水漫灌,这样浪费水资源,一人一天也忙活不了几亩地。”禾丰种业董事长朱俊科算了笔账,原先大水漫灌的时候,浇一亩地,要用40多立方米水,如今利用智能喷灌系统可以控制在10到15立方米水,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水肥一体、精准智能补给,只是淄博禾丰种业试点建设无人农场的一部分内容。该项目预计总投资9600万元,由山东理工大学农工学院院长兰玉彬院士主持,将分级、分期、分步进行,以智能化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降本,建成后将成为临淄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一大亮点。


  “由原来的靠人工进行作业,到现在实现智能化无人作业,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专家系统对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精准化控制,在作物最需要的时期结合环境和土壤的具体条件精准作业,实现效率最高、品质最优,从而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综合目的。”淄博市农技中心副主任荆延东介绍。


  “新农民”更注重运营管理


  在朱俊科看来,未来农民不再只是付出体力的劳动者,而是成为更注重运营、管理的“新农民”。


  在生态无人农场西邻的一处麦田里,杨铖正操控着一架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无人机一次就能满载20斤农药,每小时作业量可达40-60亩,作业效率至少是人工的30倍以上。”杨铖颇为自豪地说,如今利用农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不再是什么新鲜物,已逐渐在临淄区普及。


  杨铖今年38岁,在十里八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种地好手,他不仅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对于诸多现代化农用机械也能熟练使用。


  “农民过去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父辈的辛苦看在眼里,小时候做梦都想着能甩掉农民的身份,去城里学门技术,当个工人。”杨铖笑着说,现在,智能科技让农业更有魅力,咱这农民干的,越来越职业,越来越上瘾。


  2009年,杨铖联合其他十几名农机手,成立了朱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全镇7万多亩耕地提供机械化作业服务。2015年,杨铖流转了南高村的300亩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


  农民也要不断学习新技术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一家种300亩地很轻松,只有农忙时才会请人来帮忙。”杨铖说,前两年,他又代管了当地两家企业的600亩地,虽然忙活,却依然得心应手。农机专业合作社也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拥有社员已近300人,各类先进农机设备320多台。


  同时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大大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过去一亩地一季麦子底肥、追肥最少也要150斤,现在浇水就补肥,底肥使用就减少一半,一亩地最多也就个百十斤化肥。”杨铖说,化肥用量缩减三分之一,亩产不减反增,“随着利用率提高,亩产至少增加10%。收成好时,亩产可达1300斤”。


  目前,临淄区完成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面积4.3万多亩。


  不过,杨铖最近又有了新烦恼。


  “咱农村从来都不缺种地的‘老把式’,但懂得新技术、会用新设备的行家能手却实在不多。”杨铖说,就近两年普及较快的植保无人机来说,一台机器七八万元,有钱就能上,但“飞手”短缺。“会种地的偏老龄化操作不来,会玩‘飞机’的年轻人不懂农业或者对农业不感兴趣。咱只能以训代练,慢慢培养。”杨铖说,今年农机合作社就打算在无人机操作和维修培训上下功夫,“新农机层出不穷,咱农民也要不断学习,有知识、懂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刘磊 毕玉良 刘元忠)


  转自:大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农业保险撑起农民“靠天吃饭”“保护伞”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达到2 2万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约20倍,中国引导农民用“保险”规避农业风险正取得显著成效。
    2017-05-05
  • 矮败小麦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去年我家种植4亩6分‘轮选987’,实收6716斤,平均亩产1460斤。今年生长情况更好,有望突破去年的产量。” 在河南省尉氏县矮败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农民朱安启见到矮败小麦发明人刘秉华研究员,显得非常激动。
    2017-05-31
  • 农业部今年要培育100万新型职业农民 他比传统农民强在哪儿?

    据新华社消息,在近日举办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推进会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宣布,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2017-06-09
  • 山东产粮大县的土地托管调查:谁来种地?

    山东产粮大县的土地托管调查:谁来种地?

    山东产粮大县的土地托管调查:谁来种地?滕州市供销社主任周茂林认为,下一步要将服务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领域,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增值,这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7-09-18

热点视频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