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甘蔗靠老经验,产量时高时低,一年忙到头也赚不了多少。现在跟着合作社学技术,亩产多了两吨不说,还能拿到这么实在的分红,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8月中旬,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绿径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的院子里,蔗农李正华攥着刚到手的9450元分红款,眼角眉梢都透着笑意。
当天,在合作社理事长李王健的牵头组织下,合作社成立以来的首次分红大会热闹开锣。40户蔗农带着丰收的期待齐聚一堂,在欢声笑语中领取“甜蜜收益”。这场分红,不仅是农户收入的提升,更是理事长李王健带领大家科学种蔗、共创共赢的生动缩影。
此次分红的背后,是科技为传统种植业注入的强劲动能,也离不开李王健的积极推动。此前,耿马县部分蔗农因种植技术陈旧、品种单一,甘蔗单产长期处于低位,亩均净利润仅800元,“种蔗不赚钱”的想法曾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王健带头成立耿马绿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主动对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将专业技术“搬”到田间地头——从引进高产高糖良种,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深耕浅种”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在科研人员全程跟踪指导下,他手把手教蔗农调整种植密度、把控灌溉时机,把“科技账”算到了每一寸蔗田。
分红大会现场,几张铺展开的分红明细表前围满了人。理事长李王健介绍,此次分红严格按照“土地入股+产量贡献”双维度核算,覆盖全部40户社员,户均分红13155元,最高与最低分红金额相差近3倍,既保证了公平,更凸显“多劳多得、丰产多收”的原则。
“我们不仅要让社员拿到真金白银,更要让大家看到‘科学种蔗’的甜头,吸引更多周边农户加入,把合作社的‘甜蜜事业’越做越大。”李王健的话铿锵有力,赢得了在场蔗农的阵阵掌声。
一根小小的甘蔗,串联起科技兴农与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在理事长李王健的带领下,耿马绿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40户蔗农的增收故事,已在耿马县形成示范效应。周边乡镇纷纷组团前来考察学习,计划复制“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未来,随着甘蔗产业链不断延伸——从鲜蔗销售到初加工制糖,再到开发甘蔗汁饮料、蔗渣文创产品,耿马蔗农的“甜蜜事业”将解锁更多可能。而李王健也将继续带领大家,在这条“节节高”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