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智慧”田管“三夏”更“聪明” 向科技要产能夯实丰产基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6-08





  眼下,全国已收获小麦进度过半,夏种夏管也正同步展开。在田间地头,各地也在向科技要产能,助力全年粮食丰收。


  数字气象让“三夏”更“聪明”


  2025年,各小麦主产区通过构建“空天地”气象监测网络,精准预判天气、抢抓收获“窗口期”,提高麦收速度。在安徽省气象局,气象和农业农村部门召开线上农情调度会,讨论近期的降雨过程。


  精准的农业气象预报是如何实现的?工作人员介绍,安徽全省已布设了65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和85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通过平台算法,这些站点收集的气象数据与农田监测数据深度融合,每天生成包括夏收适宜度预报、干热风风险等级在内的十多种数字化农事指导产品,预报精度可达1公里范围。


  正是基于精准的气象预报,安徽全省组织“北机南下”加快雨前抢收。同时,调集履带式收割机准备雨后抢收,有力保障了夏粮丰收到手。


  无人机送秧苗 科技助力水稻插秧


  而在吉林水稻主产区梅河口,2025年,当地采用空中运送秧苗的方式,让无人机化身“空中快递员”。无人机通过锁链将50多公斤秧苗从运苗车上稳稳吊起,随后迅速、精准地将秧苗盘抛落到指定位置上,这一操作有效避免了人工往返取苗、插秧机等苗的时间损耗。


  AI赋能智慧田管 科学指导精准种田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农田也变得更加“智慧”。在湖北宜昌,农民通过一部手机,巡田有智能“管家”、种植有科学指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让农民种田不再“看天吃饭”。


  当地农业服务公司开发的智慧农业软件里,汇集农场遥感、精准气象、病虫测报等功能,利用各种大数据,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