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促增收 希望的田野上唱响“丰收民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02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依安县,当地种植的200多万亩玉米进入收获期,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抓紧作业。目前,已收获超九成。


  来到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兴镇治家村的一处玉米收获现场,这片玉米田已经达到了收获的标准,合作社正在组织大型的机械进行收获作业。


  记者所处的地块大约是700亩,大型的玉米收割机、运输机、灭茬机和翻地机正在田间穿梭,这一台大型的玉米收割机一趟最多可以收12行玉米。当玉米进入收割机后,剥皮、脱粒是一气呵成,金黄的玉米粒全部进入舱内后装车、运输、离田,而玉米秸秆直接在灭茬机里打碎之后,就会回到田间。这些打碎的秸秆一般在这里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打包离田后再利用,另外一种就是深翻还田培肥地力。


  从空中看去,未收获的地方是呈现金色,收割后的地面,大型的翻地机跟在后面将秸秆直接翻入地下,翻地车一过就露出油汪汪的黑土地了。这些翻完的地之后还要耙平、起垄,这样第二年开春可以直接种植了。记者在当地采访期间,看到了这些农户几乎是24小时昼夜不停在进行收割和秋整地,可以说是“人歇机器不歇”,在抢抓农时,当地有句话叫“金色离田、黑色越冬”。


  记者从依安县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依安县的主粮收获已经接近尾声,除了玉米之外,大豆和稻谷类已经收获完成。


  吉林延边:秋收进度过半 9000多台套收割机快速作业


  连日来,吉林省延边州各地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调派了9000多台(套)收割机,有序推进秋收工作。目前,延边州的秋收任务已完成过半。


  在延吉市朝阳川镇太兴村的稻田里,村民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一大片稻田很快就收割完成。


  而在龙井市智新镇工农村,100公顷优质水稻也迎来丰收。机械收割下来的稻粒直接被送到村里的大米加工厂,加工成大米。近些年,工农村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村里的土地种植水稻,并投入资金新增大米加工设备,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据介绍,今年,延边州共投入9000多台(套)联合收割机用于秋收工作,并组织农机总站的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检查、维修收割机。目前,当地的秋收已过半,预计11月中旬能全部收割完成。


  广西田林:八渡笋迎收获季 村民晒笋忙


  在广西百色田林县,当地种植了20多万亩的八渡笋。眼下,又到了晒八渡笋笋干的季节。


  记者走进田林县六隆镇就闻到浓浓的笋香。经过几个月的自然发酵,扁平、泛白的八渡笋被村民从笋仓中取出,在阳光下自然晾晒,各家房前屋后铺满了金灿灿的八渡笋笋干。


  据了解,八渡笋是六隆镇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通过天然晒制,八渡笋笋干口感柔韧,易于保存,并已经通过电商等途径畅销全国。目前,当地八渡笋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4.3万亩,产值达2.67亿元左右。


  福建连江:章鱼捕捞正当时


  近日,福建连江黄岐半岛的养殖章鱼迎来收获季。养殖户使用天然饵料喂养,吸引众多客商前来采购。


  海面上,成片的渔排和网箱随波荡漾,一艘艘船只穿梭其间,接力运送着刚刚捕捞上来的章鱼。渔民们配合默契,随着渔网的收缩,成群的章鱼浮至水面,渔民们捞起一网又一网的章鱼放入身旁的筐中,随后倒入活水运输船准备出售。


  养殖户刘德银说,他养殖的这些章鱼都是渔民利用笼子从海上捕捞上来的小章鱼,经过精心筛选,以螃蟹、小鳀鱼等天然饵料喂养,这样养殖的章鱼更受到市场欢迎。


  据连江县海洋与渔业部门统计,今年,当地养殖的章鱼约有30多万只,目前有三分之二可以捕捞,供应市场。


  浙江玉环:金秋文旦满枝黄 科技提升助丰收


  玉环文旦是浙江省玉环市的优良品种柚子,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眼下,浙江玉环2.9万亩文旦开始采收,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一起去看看。


  一大早,玉环市清港镇垟根村果农王通周就在自家的文旦园里忙活起来,大家在果林间娴熟地采摘、去纸。采摘好的文旦要送下山,过去果农要走山路担文旦下山,如今果园里的运输“小火车”就能解决柚子下山的难题。


  果农们忙得热火朝天,农技人员也全员出动,给果农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农户怎样能更好地采摘和储存,帮助稳产增收。


  据了解,今年玉环全市文旦产量预计在2.7万吨左右。


  山东枣庄:石榴树盆景成为农家“聚宝盆”


  眼下,在山东枣庄,石榴果缀满枝头,而石榴树木在工匠手中也变成了盆景艺术品,销往全国各地。


  走进枣庄峄城榴园镇榴园绿道,一棵棵石榴树连片成荫,绿道两旁石榴树盆景苗木商家户户敞开大门,院内石榴树盆景苍劲古朴、千姿百态,自然成景。


  近年来,石榴树盆栽盆景成为枣庄石榴产业的一大特色,由石榴树种植延伸而来的石榴树盆景,在枣庄峄城每年可以销售20多万盆。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