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鲜菜价格上涨引关注 目前多地菜价开始回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17





  10月13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24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其中关于“今年9月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2.9%”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根据各地分析,9月菜价上涨主要是因为高温台风降雨天气多发,蔬菜的生长受到影响。


  例如,江苏扬州发改委消息称,9月受高温、台风影响,蔬菜主产区受灾,货源紧张,地产蔬菜断供严重,加之节日效应影响,菜价再度上行。32种常用蔬菜品种零售均价5.38元,上涨6.75%,其中薄皮青椒、蒜薹、尖椒、青椒、西红柿、大白菜、豆角、西蓝花、旱芹零售均价涨幅居前,分别上涨31.04%、21.97%、20.17%、18.88%、15.51%、14.88%、13.49%、13.23%、10.82%。


  广东深圳发改委介绍,高温台风降雨天气多发,蔬菜的生长受到影响,产量下降,价格继续上涨。9月份深圳市蔬菜零售均价为5.16元,环比上涨2.4%。其中,叶菜类蔬菜零售均价为5.38元,环比上涨2.5%;根块瓜豆类蔬菜零售均价为4.96元,环比上涨2.1%。监测的34种蔬菜价格25涨7跌2持平。与去年同期相比,蔬菜价格上涨11.4%。


  在天津河西区,9月监测的24种蔬菜平均每500克零售价格为4.31元,同8月3.99元相比上涨了8.02%。21个品种价格上涨,3个品种价格下降。每500克价格变动上涨的品种主要有西红柿、大白菜、西葫芦,比上月价格上涨了38.22%、22.60%、21.11%;每500克价格变动下降的品种有黄瓜、圆生菜、白葱头,比上月价格下降了18.36%、1.52%、0.96%。官方介绍,由于降雨、降温等原因,部分产地蔬菜产量减少,引起蔬菜批发价升高,最终导致西红柿等部分蔬菜价格增长。


  此外,江苏常州发改委在《2024年9月份常州市场主副食品价格监测分析》中提到,监测的32个常规蔬菜均价每500克5.5元,整体与上月环比涨9.26%,其中,每500g青椒(菜椒)、西红柿、薄皮青椒零售均价分别为7.2元、5.34元、5.99元,月环比分别上涨33.09%、30.88%、23.51%,涨幅居前三。与去年同期比整体均价涨19.13%,其中,每500g青椒(菜椒)、茄子、毛豆零售均价分别为7.2元、5.98元、5.5元,同比分别上涨71.43%、61.62%、57.59%,涨幅居前三。当前,部分产地的蔬菜处于生长尾期,新产地的蔬菜尚未大量上市,市场供应略显不足。预计国庆期间,菜价仍会稳中有升,节后气温回落,消费需求下降加上山东等近地蔬菜大量成熟上市,价格会逐步回落。


  公开报道显示,近日,多地蔬菜价格转入下行通道。


  其中,10月9日,新黄河记者在山东济南匡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采访了解到,在统的15种蔬菜均价3.28元,较上周均价环比下降12.9%,香菇、蘑菇等菌菇类蔬菜降价尤为明显。该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像章丘大葱、唐王白菜等济南及周边地区产出的蔬菜陆续上市,该类蔬菜运输成本较低,菜价开始慢慢回落。


  安徽阜阳新闻网10月13日报道提到,从中秋节前就开始居高不下的菜价,近两天终于降了下来。在阜阳一超市买菜的李女士说。当日,她买了2斤多乌白菜、一斤多丝瓜,只花了不到6元钱。“前阵子买这两样菜,得超过10元。”


  “这两天,本地菜上市量比较大,直接带动菜价下跌。”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蔬菜区负责人刘国庆介绍,外地菜前段时间因运输成本、损耗等因素进价较高,阜阳本地菜尤其是叶类菜大批上市后,直接带动菜价下跌。


  另据微信公众号“嘉善发布”10月14日消息,前段时间,关于蔬菜涨价的话题,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记者走访了浙北果蔬批发交易中心以及部分县城区农贸市场,经过走访发现,目前蔬菜价格已经开始回落,部分蔬菜价格出现“腰斩”。


  “随着气温下降,全国各地蔬菜产量增加以及本地蔬菜陆续上市,这两天的蔬菜价格已经有所回落。”浙北果蔬批发交易中心负责人鲍志坚表示,以番茄为例,10月8日的批发价每斤最高7.5元,最新的批发价每斤最高价4元。上海青菜批发价每斤只要0.8元,20元可以批发一筐。


  跟去年同期相比,浙江嘉善蔬菜价格上涨了25%到30%左右,原因何在?


  “主要受多方面原因影响,一方面本地蔬菜上市较少,另一方面,今年7、8月份持续高温,导致蔬菜种植存活率下降,上市的蔬菜量明显减少。”报道中,鲍志坚分析道,另外,今年9月份,受暴雨等因素影响,嘉善周边地区产出减少,近段时间的蔬菜均是从云南、西安、内蒙古等地运输过来,这就导致蔬菜的运输成本增加。鲍志坚表示,目前菜价呈现逐日下行趋势,本地菜上市后菜价还将有所回落。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