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期,各地积极抢抓农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北方播种春小麦 4月上旬东北水稻育秧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冬小麦苗情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好于常年。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9.3%,丰收有较好基础。北方春小麦已开始播种,预计,4月上旬东北开始水稻育秧,“五一”前后玉米大豆大面积播种。
山西最大农业灌区全面启动春浇工作
禹门口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农业灌区,控制面积123.24万亩。目前,灌区开机上水后,抢抓最佳灌溉期,统筹农业用水。通过多级提水,分别向运城、临汾两市11县(市、区)提供农业、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是山西南部地区粮食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河南:北斗卫星导航 春耕“精打细算”
在全国粮食主产区河南,8000多万亩冬小麦正在施肥。在封丘县冯村乡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24年首次引进的北斗导航,让常用的施肥机开了“眼”。
山东寿光:智能蔬菜大棚提升春耕生产效率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640座大棚鳞次栉比。为服务种植户科学种菜、轻松劳作,寿光供电部门创新开发了蔬菜大棚智慧能源平台。村民可远程监控大棚内温度、湿度等8项关键参数,控制水肥一体机等关键电气化设备。实现了从“经验种菜”到“数据种菜”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春耕春种的生产效率。
江苏淮安:春分麦起身 肥水要紧跟
农谚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眼下,江苏淮安的475万亩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也是肥水需求的高峰期。在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永丰村,四台大型喷雾植保机在田间穿梭,进行除草、施肥作业。既能有效除草,又能促进麦株健壮,防止后期发生倒伏,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湖南安仁:春分时节到 万人“赶分社”
春分对于农事来说是最重要的时节。 湖南省安仁县会在春分这天举办“赶分社”活动,祈求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赶分社”是以祭祀药王神农为传统,以中草药交易为主体的岁时商贸集会。每年春分前后,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客商都会在安仁县进行农具、药材等商品交易。而当地农户则要喝上一碗草药炖猪脚汤,然后再下田开耕,标志着每年春耕春播的正式开始。
调引黄河水 春灌工作有序展开
农时不等人,春灌正当时。山东东营抢抓天气回暖、黄河水情较好的有利时机,调引黄河水,保障春灌供水顺利进行。
随着王庄灌区引黄闸开泵提水,东营市利津县2024年度引黄春灌工作拉开序幕。在明集乡,种植户们忙着对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的小麦进行春灌。
为了保障春灌供水顺利进行,东营市王庄、麻湾、双河等6个灌区的水务工作人员,在供水之前对引黄泵站进行检修,统筹做好水量调度,保障春季农业生产。据了解,2024年春灌,东营市计划调引黄河水3.4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00多万亩。截至3月20日,已累计引水8900多万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约45万亩。
冬小麦陆续返青 春管进入关键期
随着天气转暖,山西运城市的430多万亩冬小麦进入返青期。当地多措并举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在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夭头村,大型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机正在进行春季促壮喷防作业。据了解,这种植保机雾滴喷布均匀,自动化程度高,能节省人工,提高作业效率。
受2023年冬季雨雪多、温度低的影响,运城市部分地方冬小麦苗情偏弱,促弱转壮任务较重。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抽调农技人员到田间调查苗情、墒情,病虫害情况,指导农户做好关键时期的田间管理。
截至目前,运城市累计完成早春追肥面积80多万亩。为了让冬小麦及时浇灌返青水,运城市各大引黄灌区春灌工作已全部启动,目前,累计完成冬小麦春灌50万亩。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让春耕不等“贷”
2024年春节前后,湖北遭遇了雨雪冰冻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当前,正值湖北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当地的多家银行机构紧跟农时所需,提升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为春耕备耕备好“金融底肥”。
在湖北随州曾都区严家畈村农户肖礼财的麦田里,无人机正在为小麦喷洒叶面肥。2024年春节前后的冰冻雨雪天气,导致肖礼财的1000亩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冻伤,积雪还压塌了给水稻育秧的大棚和农用机械的车库,修缮的费用数目不小。
银行工作人员考虑到农户麦田受灾情况,为符合条件的农户申请了助农贷款。两天之后,50万元的资金就打到了肖礼财的账上,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在湖北荆州洪湖市,气温逐渐回暖,正是进行“水上春耕”的好时机。银行推出了惠农信贷产品,养殖户可以通过贷款资金购买鱼苗,抢抓农时开展生产。
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内银行机构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将信贷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缓解农户在春耕备耕期间的资金的压力。截至2月底,湖北全省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2500亿元,较年初增加2588.5亿元;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492.87亿元,较年初增加116.37亿元。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