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兴农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热词。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2023年,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2023年全国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保持较高水平。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再获新成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高水平。
农业产地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整建制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农膜回收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新批准创建80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遴选29个先行区开展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农业绿色产业链条加快打造。全国累计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超过6.8万个,近5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4%以上。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推进加工减损,粮食加工损耗率为3.7%,比2015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实现粮食年均减损100多亿斤。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拓展丰富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特色乡宿、研学科普等新业态。目前,已建设12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书秦表示,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将产生三方面红利:一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减量和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带来的减排红利;二是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产品红利;三是产地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要以“产品、服务、功能”的眼光来重新衡量农业价值,通过生态补偿、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手段将以上红利变成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我们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抓手,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江西省芦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学红介绍,县里专门出台有关农药和化肥减量增效方案,建立科学用药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2023年农药、化肥施用量同比分别减少1.18%、3%,农药化肥利用率普遍提高。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2023年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76%。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申报,全县现有18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8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26万亩。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综合种养基地开始忙碌起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稻虾种养示范基地,农户曹雪杰说,前期已用羊粪对田块肥水,并陆续开始将小龙虾苗投放到稻田,预计4月底就可以上市。往年,基地的小龙虾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稻米绿色生态,煮后软糯甘甜,价格是普通稻米的两倍多。双林镇副镇长张开荣说,过去纯种粮亩均纯收益约800元,如今实施稻虾综合种养后能提高到2000多元。从全镇来看,综合种养实现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多赢局面。
金书秦认为,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可划分为“去污、提质、增效”三个阶段:去污就是生产生活过程清洁化,实现增产增收不增污;提质就是实现产地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通过完善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增效就是绿色成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农村多功能性逐步凸显,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绿色和发展相得益彰。(记者 乔金亮)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