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的安徽贡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2-21





  不负光阴勤耕耘,又是一年好“丰”景。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安徽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再创历史新高,总产约830.16亿斤,较上年增产10.14亿斤,居全国第五位;播种面积约1.1亿亩,较上年增长超30万亩,居全国第四位。粮食单产377.28公斤/亩,较去年增长3.57公斤/亩。


  安徽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站稳800亿斤台阶,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为丰盈“大国粮仓”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护耕地 建良田 夯实粮食安全“地基”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作为粮食主产省和粮食净调出大省,安徽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保面积、保产量,责任层层压紧压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稳政策、稳机制、谋创新,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地为粮之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首先要抓好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安徽省加强耕地保护宣传,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推进撂荒地利用,牢牢守住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宿州市已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近年来,该市共实施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20个、示范建设项目14个,总规模96.08万亩,总投资13.15亿元,补充耕地11.49万亩。


  高标准农田是支撑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的“地基”。


  “以往的田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机耕路、灌溉渠也不配套,种水稻从插秧到收割,全靠人力。”天长市金集镇草西村种粮大户娄伟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村里许多“碎片化”的农田如今变成了开阔齐整的大块田;地好种了,自然就有人愿意种了。


  截至目前,天长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8.25万亩。


  安徽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6024.5万亩,占耕地面积72.4%。今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改造提升210万亩,预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00亿元。


  与此同时,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通过田埂垄沟复耕、废弃沟塘治理、生产道路整合等方式,零散边角地块得到利用,普遍增加3%至10%左右的耕种面积。


  近几年,安徽省每年粮食种植面积均超过1亿亩,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


  育良种 用良法 持续挖掘增产潜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这两年,泗县屏山镇徐贺村供销社托管土地1600亩,大面积示范种植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皖垦麦22”,亩均产量超过600公斤,较周边农户增产20%左右。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安徽省持续推进作物良种“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全省年产农作物良种9亿公斤,占全国14%;水稻良种连续四年出口量全国第一,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唯有加快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才能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今年秋收,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种植的1000亩大豆、230亩玉米,整体比去年略有增产。徐淙祥告诉记者,夏种时他选用了抗高温干热的优质大豆种、耐密植抗病的高产玉米种,种植时应用深耕深旋保墒、增施有机肥等技术。他的高产示范田,玉米达到亩产700—800公斤,核心高产田则达到了亩产1000公斤,大豆高产田块每亩地也有300多公斤。


  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着力破解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设法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2022年,安徽省启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今年,全省选派科技特派员1万人以上,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在专家服务团队指导下,铜陵市普济圩农场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全面开展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安装了24台太阳能杀虫灯、70套螟虫迷向剂、1400套螟虫性诱捕器。


  “江淮粮仓”突出绿色导向,农药、化肥持续减量。


  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53%;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41.7%。在17个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落实试点面积170万亩以上,带动县域内粪污基本还田。


  “近三年,肥东县通过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累计建立粪肥还田示范区20万亩以上,解决近200个养殖企业粪肥出路问题,服务约600个种植主体,示范区亩均减少化肥用量5%。”肥东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世昙表示。


  创新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让更多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更轻松、更经济地种粮。目前,全省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5万个,服务面积2.44亿亩次,带动农户超过450万户。


  稳政策 稳机制 让农民种粮多得利


  农民是种粮的主体。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


  安徽省围绕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做文章,不断加大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敢种粮、种好粮。


  2022年,安徽省财政新增投入11亿元直接用于支持粮食生产。2023年,安排资金1亿元,以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重点,聚焦单产提升,在全省范围内创建25个省市县三级共建优质专用粮食指挥田和125个精耕细作示范点。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调优结构,提升品质,是增加种粮效益的“必答题”。


  2019年以来,安徽省重点围绕小麦、水稻两大口粮,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直击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的问题。


  2022年,全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水稻5062万亩,占粮食总面积超六成。2023年,优质专用粮面积达到5700万亩。


  “这些专用粮信息全部上网,企业通过网上点击,可轻松查阅,根据加工需求按图索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曹高飞表示,“按图索粮”的精髓在于面向加工安排品种,成“片”种植,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


  新的丰收正报捷,新的耕耘又启程。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表示,目前安徽省正在编制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将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全面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冯长福)


  转自:安徽日报农村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