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稻—再生稻示范片两季亩产上千公斤 新技术4年推广144万亩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29





  10月下旬,在重庆永川区来苏镇,由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田间满是金黄的稻谷,一台台收割机穿梭不停,水稻收割、脱粒、装车……一派农忙景象。


  专家对这个示范片现场实收测产显示,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324.1公斤,再加上8月中旬对同一示范片中稻实测的平均亩产711.8公斤,这片稻田的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达到了1035.9公斤,实现了“吨粮田”的产量目标。


  再生稻是在光热资源适宜区域,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的稻桩,再次萌发生长的水稻,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等种植优势。包括永川在内的渝西浅丘平坝地区,是西南中稻—再生稻的重要产区,大力推进再生稻种植,有助于粮食稳产保供。


  在重庆,不少农民曾有蓄留再生稻的习惯。但近些年随着水稻机收的普及应用,收割机在作业时会大面积碾压稻桩,损伤休眠芽,导致再生稻产量严重下降,影响了农民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


  由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牵头研发的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技术,从农机、农艺融合的角度,解决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再生稻稳产高产,在重庆最近4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44万亩。


  “水稻科研就是要解决农民生产的实际需求。”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姚雄说,“我们研发、推广的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技术为什么受种粮农民的欢迎?关键就是这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再生稻种植农机、农艺等相关要求的集成运用,中稻机插和机收的作业带宽、作业方向尽可能一致,从而减少了中稻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比例,尽量保证再生稻产量。”


  “过去农民种植水稻,对行距和株距不是太在意,没有考虑与机收作业的配套。”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博士张巫军说,“为了减少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我们在栽种环节就要求农户提高机插秧作业规范程度,尽量匹配收割机的田间作业。”


  同时,作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优质丰产技术的品种支撑,科研人员还通过10多年的育种攻关,培育出了生育期适中、再生力强的新品种,实现了中稻—再生稻的量质协同提升。“通过长期的试验研究,我们还发现在中稻齐穗后7天左右,每亩施8公斤至10公斤的尿素作为粒芽肥,既可以促进中稻结实,又可以促进茎秆上的腋芽萌发,从而确保再生稻足穗大穗,高产稳产。”张巫军说。


  对农业科研创新的效果,种粮农民有直接的体会。永川区来苏镇种粮大户喻华今年种植了280多亩中稻—再生稻,他告诉记者,过去觉得再生稻产量低,种起来不划算。现在有了技术支撑,再生稻亩产平均能达到300公斤左右,而且因为米质好、口感好,种粮有效益,当然愿意种了。(完)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