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五常,大家一定知道五常大米。而在8月初,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带来的强降雨,让这里的100万亩稻田浸泡在了汪洋之下。如今,洪水彻底退去了,当地怎么样了?一起跟随记者走进正在灾后重建的五常看一看。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我现在是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的振兴村,也是五常大米的核心产区之一。从空中可以看到,这里是两条河流,也就是牤牛河和拉林河的交汇处,正是这两条河流的水质造就了五常大米的美味,但也因为8月份的罕见洪灾,洪水漫出河道,位于两河交汇的振兴村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走进民乐朝鲜族乡振兴村,子弟兵们正在帮助村民对全村整体街道进行清淤、消杀。来自四面八方的物资援助陆续进村,撤往安置点的村民们也开始返回。在家家户户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洪水浸泡过的水印。从房屋、院落到耕地、农机,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大部分村民们在水退以后第一时间回家,而小部分房屋被洪水冲出裂痕的村民,以及存在慢性疾病的老人依然被安置在外。这两天,村里根据这部分村民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类解决。村支书老于决定将他们接回来。
现在,随着安置点村民全部返回,振兴村里的人气又旺了起来。家家户户忙着清理房屋、清洗衣服、维修农机具,恢复和重建的工作量大而繁琐,已经从8月中旬持续到了8月底。
一线调研:灾后的五常大米生产 这样被重启
在五常市振兴村,每一位村民都是五常大米的种植户,因此,在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的同时,大伙儿最关心的还是村里的合作社如何恢复生产。生产大米的人回家了,市场上的五常大米还能供得上吗?我们继续来看。
村支书老于也是村里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振兴村超过7成的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如何尽快重启五常大米的生产成了老于眼下面临的重担。
合作社的恒温库里抢出来的水稻有270吨,同时,因洪水浸泡也损失了60吨。再加上生产线全部暂停,让各类订单以及电商平台的货品出现了供应缺口。为了加紧恢复生产,老于把抢出来的水稻全部运往没有受灾的加工厂进行代加工,而村里的合作社则组织尚有余力的农户,每户派出一人,把抢出来的、没被洪水浸泡的大米包装袋、包装盒进行清洁,包装的到位率要跟得上大米的加工出货速度。
一部分库存水稻的损失加上地里的减产,让老于和同样受损的合作社不得不针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销售策略进行调整,优先保障订单客户与电商平台。
根据五常市的最新摸排,此次损失较大的加工厂和合作社基本聚集在几个受灾严重的乡镇,整体占比不大。这些加工厂也在通过把库存水稻转移到其他加工厂代加工,来暂时度过难关。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减轻损失,重新购进的大米包装材料也都换成了样子简单、价格低廉的款式。
一线调研:积极应对 最大限度降低洪灾对产业的影响
在五常,日常的订单通过统筹得以正常交付,但地里面正在生长的水稻,相当一部分已经确定将因灾减产。减产的程度怎么样?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继续来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洪水退去之后,五常各个乡镇就开始了农田的深入核灾,以便分类施策。由于灾后全市第一时间组织喷洒了叶面肥进行补救,振兴村里绝产的地块并没有老于最初预估的多,不少过水地块里的水稻有了恢复的迹象。
经全市24个核查小组的全面排查,五常250万亩水稻的过水面积为100万亩左右,而这100万亩水稻从减产程度来看,大约减产40%—50%。为了恢复后续的农业生产,6285万元救灾资金正陆续下发,主要将投向育秧大棚、畜禽厂房的重建等方面。
对于已经绝收和面临不同程度减产的地块来说,保险公司也已根据核查结果将赔付资金全部发放到位。
五常大米是当地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全市有514家生产企业、288家分装企业、1000多家合作社从事着大米生产。
记者走访了当地的几家龙头企业,它们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这次洪灾将带来新米的减产,但市场价格基本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涨幅。
为了增强大米产业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五常的龙头企业每年都会存粮,把销量分解到12个月,这其中7月—9月这三个月的天气非常关键,企业会根据当年水稻的长势情况研判库存水稻的出货量,来调控市场,让供求保持平稳。
虽然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洪灾,但随着一系列的调整应对,从生产企业到种植户依然对未来的大米产业抱有期待。
五常市市委书记 杜平:五常大米产业是五常的立市产业,也是五常人民赖以生存的致富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开展种源研究、有机增产等生物技术攻关,对田间到餐桌的27道流程进行数据上链、全程溯源,充分释放大米品牌价值和产业潜能,加快打造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稻米产业。
五常大米受灾,是否会影响全国的粮食安全?答案是否定的。数据显示,2022年,五常水稻产量达130万吨,而同年全国稻谷产量为20849万吨,五常的占比仅为0.6%。此外,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农情调度,由于雨水充足,东北地区未受灾的绝大部分地块长势好于上年,秋粮总体形势仍然平稳。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