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确定的国际贸易环境,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建立多元化粮食合作机制,确保粮食“买得到”。要不断推进国际运输方面的合作,加强全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铁路、海运、空运一体的多元化立体运输网络,确保粮食“运得回”。
今年新冠疫情的阴霾已经消散,但黑海粮食运输协议中断,厄尔尼诺现象周期性再现引发极端天气,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粮食供应链再一次面临断裂的风险。作为一个粮食进口大国,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能否经受得住冲击,确保进口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粮食危机始终如影随形。极端天气、贸易保护主义和战争,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今年全球粮食供需总体紧平衡,但诱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因素再次出现。黑海粮食运输协议终止执行,乌克兰粮食再次退出全球粮食市场;厄尔尼诺现象引发极端天气,一些粮食主产国面临减产风险;印度、阿联酋、俄罗斯等国禁止大米出口,全球大米供应稳定性受到影响。各种因素交织叠加,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2023年全球将有超过3.4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4300万人距离饥荒只有一步之遥。如何应对世界性粮食危机,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粮食适度进口是调剂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不可或缺的手段。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产丰收,库存充裕,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供求结构性矛盾仍存在,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我国粮食进口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亟需增强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提高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应对冲击和压力。
提高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才能确保粮食“买得到”。面对不确定的国际贸易环境,要建立和培育政府、国际组织、商会协会及企业间多样化的伙伴关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建立多元化粮食合作机制,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有效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过度依赖,规避粮食进口安全风险。以大米为例,我国大米进口主要来自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去年印度实施大米出口限制政策,我国早在去年10月份就开始减少印度大米进口量并寻找替代粮源。从海关粮食进口数据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下降,小麦进口量大幅增加,有效对冲了大米进口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高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要确保粮食“运得回”。当前大国竞争加剧,地区冲突不断,成为影响全球粮食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是海上霸权国家,牢牢把握着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海上交通咽喉要道控制权。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西方国家大行海上霸权,对俄罗斯实施贸易制裁和航运禁运,阻止俄罗斯粮食出口,严重威胁世界粮食供应链安全。要确保粮食运输安全,我国需要不断推进国际运输方面的合作,与各国携手加强全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铁路、海运、空运一体的多元化立体运输网络。
一个国家的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韧性程度,反映了抵抗风险和冲击的能力。韧性越好,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抗冲击强度越大。从历史经验看,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经受住了一次次冲击,未来还要继续强化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充分保障粮食进口安全。(刘 慧)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