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8月13日,“跨省游”重启满月。根据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一个月以来,旅游行业逐步复苏,各地旅行社迅速复工复产,旅游产品预订人数翻番。
80%以上国内国内游旅行社复工
7月14日晚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从“跨省游”恢复的通知发布以来,截至8月中旬,已经有4000多家合作旅行社在携程平台上发布国内游产品,相比跨省旅游恢复之前,数量增加了一倍。
而从平台合作的国内游旅行社看,80%以上已经复工,部分出境游旅行社也开始转型经营国内游。携程定制平台上从事国内游定制的1000多家供应商,超过7成已复工上线。
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15日以来,通过携程预订各类跟团游、定制游“安心游”产品的出行人数超过40万。
在跨省游的出行方式上,超过70%以上的人选择跟团游产品,相比跨省游开放前增长超过150%,说明全程服务的跟团游,依然是旅游者的主流选择。与此同时,自由行订单人数环比增长126%,定制游订单人数环比增长98%。
另一方面,携程数据显示,一单一团、专车专导的“私家团”在“跨省游”重启后恢复程度已经达到去年同期的50%以上,交易份额占比提升一倍以上,情况明显好于常规跟团游。
从携程自营产品看,私家团的营收占比在整个国内自营跟团游板块,达到破纪录的25%,和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6个百分点。从携程度假产品看,最近一个月,最高等级的5钻产量恢复情况好于其他钻级。五钻产品订单的交易额占比达到32%,高于去年同期10个点,位居第一。
携程指出,私家团的兴起,也是国内旅游升级的标志,目前五个参加携程自营国内游的用户,就有一个选择私家团。人均订单金额达到3000元到4000元,比市场平均水平高1至2倍以上。此外,完全私人定制的定制游,特别是高端定制市场也快速复苏。跨省游恢复以来,携程平台上高端定制需求同比增长125%,国内人均价格超过6000元。
民航业已恢复至去年九成
事实上,暑期和门票降价也对着一个月来的旅行复苏起到了推动作用。
去哪儿网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多条热门航线预订量已经超过去年,其中杭州至广州暑期预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3%、广州至成都暑期预订同比增长25%。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兰翔表示,目前国内民航业已经恢复至去年九成水平,部分热门航线预订人数甚至超过去年同期。
不过,从价格来看,机票预订的增加并未带动机票价格的上涨,部分航线经济舱机票价格同比下降近五成,今年暑期的出行成本为近五年来最低。
去哪儿平台上,杭州至广州平均支付价格为425.17元,同比下降48%;经典商务航线广州至上海今年暑期平均支付价格为543.12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2%。
兰翔表示:“往年暑期单程机票的价格,今年几乎可以往返。”
旅游行业复苏的另一推手则是多地出台门票价格减免政策。
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继续推动景区门票降价,并切实落实门票价格减免政策。
事实上,7月以来,中国境内多个地方宣布旅游景点打折甚至免票。而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均显示,景点门票降价后都不同程度地迎来了搜索量和参观量的增长。
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分析,景区门票降价让游客对各大目的地的关注度再次提高。但在门票降价背后,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行体验,引导游客产出精彩的旅游内容,形成线上和线下的良性互动,才是撬动旅游消费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这些能够让景区成为“网红”的内容,也是提升门票优惠政策转化率的重要抓手。
云南为最受欢迎目的地
不过,“跨省游”虽然重启,并不是所有目的地都迎来了客流的迅速增长。事实上,各个出发地、目的地人气不一。
客源地方面,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从度假产品来看,“跨省游出发省市人气排行榜”的前十名分别是:四川、广东、云南、上海、浙江、湖南、重庆、湖北、江苏和贵州。和跨省游开放半月时的情况相比,重庆和湖北的排名上升最快。
而从增速看,跨省游开放后,天津、北京、湖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吉林、宁夏、山东、安徽环比增长最快,其中天津增长超过3000%,北京也超过1000%。
目的地方面,携程数据显示,从自由行、跟团游等度假产品的订单人数看,目前最受欢迎的目的地省份依次是:云南、四川、浙江、广东、贵州、湖南、海南、陕西、广西和重庆。浙江、广西和重庆成为近半个月游客增长最快的省份。
而最受欢迎的目的地城市分别为:丽江、三亚、贵阳、张家界、重庆、昆明、西宁、成都、九寨沟和桂林。
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整体而言,跨省游恢复一个月来,西南地区整体人气较高,云贵川各省目的地在人气排行榜中排列较前。而今年青海多个景点成为网红,西宁也成为西部重要目的地,与此同时,三亚依然是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
长沙、承德、兰州、桐乡、五台、昆明、天津、秦皇岛、西昌、桂林成为增速最快的目的地城市,其中长沙环比增长达到了2835%。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