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开幕。据了解,此次旅游节中,来自长三角省市的文艺团体献演节目,10条特色各异的苏州艺术之旅路线正吸引着更多长三角游客前往旅游、体验。
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人口稠密,居民往来频繁,旅游发展活跃。《长三角旅游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长三角地区旅游总收入占全球8.77%,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旅游大市场。如今,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正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合作。
旅游产品日渐丰富
尽管相距不到300公里,上海游客张先生却是第一次在夏季去江苏扬州旅游。因为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南临长江、东依京杭大运河的扬州一直是许多人心目中春季旅游的代表性城市。伴随着人们旅游的高频化以及全域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夏扬州”成为扬州旅游的又一品牌。研学、美食、音乐、乐活等多主题旅游产品纷纷面世。“来了之后发现,扬州的夏日独具魅力,孩子尤其喜欢。”张先生表示。据了解,扬州已连续3年推出“扬州的夏日”系列活动。今年暑期,大中小学生凭有效证件可免费游览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汉陵苑和扬州八怪纪念馆等6家景区。
今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文旅部门签署《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地将联合打造世界级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地标。不断整合旅游资源,赋予产品更多内涵,正成为长三角各地升级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日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前往安徽黄山、浙江杭州进行旅游推介,首届长三角文化旅游摄影互动展、“婚庆+邮轮+旅拍”的跨界文旅产品等成为其中亮点。
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共同主办的“跟着考古去旅游”活动开启,同时亮相的3条精品线路,将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旅游、考古资源进行了有机结合,其中就包含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遗址。该活动首批即吸引300多名游客“尝鲜”。据了解,今后,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部门还将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挖掘和策划,推出“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非遗去旅游”等新产品。
快旅慢游成常态
去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沿线分布着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绩溪龙川、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西递宏村等7个5A级风景区和50多个4A级旅游景区,这条高铁线成为串联名城、名湖、名江、名山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颜值”颇高。这条高铁线路开通后,“一日看尽江南景”成为现实,在江南文化腹地“快旅慢游”成为常态。据统计,截至7月31日,杭黄高铁暑运共输送旅客111.5万人次。
“仅仅1个多小时后,我就住进了黄山脚下的民宿,躺在床上静静地听溪流声、虫鸣声,看满天繁星,没有俗世烦恼,内心一片平和。”杭州白领范江在朋友圈里记录了自己乘坐杭黄高铁的出游经历。与自己10年前去黄山旅游的经历一对比,她直呼不敢相信,那时早晨出门,折腾到晚上才抵达目的地。“缩短的是旅途,丰富的是旅游。”范江介绍,这次去黄山,仅仅在入住的民宿周边,就有许多旅游项目可供选择。制茶、烘焙、手工、采摘、徒步、骑行……“我第一次来黄山时,除了爬山没有太多选择,而现在,我可以悠闲而充实地在这里待上四五天。”
数据显示,居民一年在长三角区域内旅游频次平均达6次,不同城市间的旅游互动趋势明显,自驾游、高铁游成为区域内最热门的旅游方式。顺着“快旅慢游”的思路,沿线各地纷纷开发新线路,推出服务新举措。例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杭黄高铁万人互游浙皖活动,黄山市针对区域内城市推出的半价游黄山活动等。
旅游一体化进程加速
今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上海松江携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嘉兴、湖州、金华以及安徽合肥、芜湖、宣城共同推出“玩转G60,畅游长三角”活动,到2019年年底,这9座城市的市民凭身份证可以享受60多处主要景区的门票优惠福利。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
2009年,为迎接上海世博会的召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推出55条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线路和近百个世博主题体验示范点,这是“长三角旅游”首次以一个整体面世。事实证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2011年5月,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联席会议成立,四地旅游部门还共同发布实施了《苏浙皖沪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苏州共识》《杭州方案》《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等区域旅游合作文件。
2018年11月25日,首届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协会联席会议在苏州召开,三省一市旅游协会共同发布了《苏州宣言》,提出未来要建立统一规划、合力发展、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新机制,共同推动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首个公开发布的行业间共识。该宣言提出,要加强长三角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推广,推出一批优质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打造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共同体,逐步形成“泛太湖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共享平台,重要信息联合发布、重点产品联合展示、重点活动联合推介;加快长三角旅游优秀人才的共同培养,积极开展旅游优秀人才的相互学习、交流实践和共同合作,培育复合型优秀旅游人才。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