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又添两处世界遗产的消息刷了屏,其中良渚古城的旅游开发更成为备受业界热议的话题。对于公园及周边的旅游、商业开发,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管委会暂未计划牵头对周边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但良渚街道、瓶窑镇等周边地区已有民宿、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建成。在业内看来,未来良渚古城周边旅游开发可能需要走一条与丽江、平遥等国内传统古城截然不同的路,在保证核心区及保护区遗址保护的情况下,将旅游设施融入当地居民居住区之中,与杭州、浙江其他历史文化主题景区串成旅游线。
开启限流
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有限开园仪式,宣布线上预约系统正式开放。据了解,7月8日起,游客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实行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访,每天最高预约人数上限为3000人。北京商报记者登录预约系统发现,目前该公园可以预约7月8日-13日9:00-16:00内多个时段的门票,7月13日所有时段门票均已被预约一空。
预约系统显示,目前游客可预约的个人票都是免费券,但在系统内附的收费标准中却提到了园区参访券为80元/人(含观光车票)等内容。就此,有点评攻略网站显示,7月31日(含)之前,遗址公园免费开放,8月1日后开始收费。不过,当北京商报记者就此事多次致电公园进行咨询时,电话始终未接通。
据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官网信息显示,遗址公园面积为14.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其中即将有限开放的区域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管委会方表示,良渚古城遗址为典型的土遗址,土遗址脆弱,不宜露明展示。每日预约人数上限也是根据公园单日游客最高承载量设置的。
“申遗成功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始进行限流、预约、合理收费无可厚非。”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表示,这些都是必要的限制流量手段,但同时,管理部门也需要确保收费使用能更加透明、公开地运用在遗址保护上。
另类开发
在开园仪式上,良渚遗址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遗址本体上因保护的需要,公园不能附加足量的配套服务设施。消息披露后,不少旅游业内人士预测称,公园周边未来可能会成为旅游、商业开发的重点。
其实,有多位曾到访良渚古城的游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古城遗址公园此前就已具有一定的人气,是杭州历史文化旅游的“打卡热门地”,因此,公园周边已开发了一定程度的旅游配套设施,甚至建起了一座以良渚文化命名的特色小镇。
据上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遗址公园附近车程10-15分钟左右的良渚街道、瓶窑镇上都配有酒店、民宿、餐饮等。距公园10分钟车程的良渚文化村则是由万科建设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目前,管委会暂未计划要牵头统一在公园周边开发旅游、商业设施”。
在王兴斌看来,良渚古城与其他国内知名的古城不同,这里大多展示的是地基类型的历史遗迹,且相对脆弱,需要非常严格的保护机制,“因此,良渚古城不具备开发类似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这样大规模商业、娱乐、休闲项目的基础,没有实体建筑可以改造,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他古城截然不同”。王兴斌认为,良渚古城周边配套设施虽需要政府部门统一规划,但可不由政府部门统一牵头建设。他建议,良渚古城可利用交通便利这一优势,在周边已具有初步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由当地居民、社区、街道或者企业围绕良渚文化建造一个新型的、社区型的旅游目的地,形成游客与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景,当地可小范围开发一些基于良渚文化的演出等,但应尽量避免建设大型现代化的旅游购物接待娱乐设施。
分寸把握
良渚古城的旅游开发只是我国众多世界遗产进行商业开发的一个缩影。作为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平衡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边界上的做法,势必会成为全球旅游业的一个范本。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并非“终身制”。早在2007年,丽江古城等6处中国世界遗产就曾因保护不力被亮“黄牌”。
“不可否认,潜在的商业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已成为各地下定决心申遗的主要动力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直言,申遗过程中,景区运营成本势必会出现明显上升,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此债台高筑,所以在申遗成功后,运营方肯定会通过各种渠道补偿此前的投入,商业开发不可避免。
他认为,世界遗产的名号确实为景区带来较大的品牌效益,迅速为景区扩大知名度,而且我国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成功申遗的景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案例,比如曲阜、承德等。不过,在他看来,近年来人们其实高估了世界遗产等评选结果带来的游客吸引力,导致部分景区甚至出现因商业开发过度被警告等情况,“申遗成功后,地方和运营商对于景区的开发需要把握分寸”。
以良渚古城为例,王兴斌表示,浙江、杭州在确保核心区、外围区遗址保护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发展一些以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整合各个景区推出系列旅游产品,比如将乌镇、杭州城、良渚串联在一起,有序地引导游客参观游览,将良渚古城作为杭州乃至浙江全域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发挥更大的旅游拉动效力。
转自:北京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