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榴花似火。今年端午小长假适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旅游市场一片红火,文化纪念活动异彩纷呈。随着文旅融合渐入佳境,深化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认识,极具现实意义。
5000年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作为幸福产业之首,旅游业创造的是物质供给更是精神供给,就是要使亿万消费者在旅游休闲中认识、体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先人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等量齐观,现代旅游业要鼓起翅膀,让旅游者的见识、情操与品格,在旅行归来后再上一个更高层次。
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国家文物局、陕西省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主场城市活动,采用5G技术、立体式包裹球幕、5D巨幅弧幕等新技术展示延安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新成果,并通过快闪、RAP(说唱)等时代性较强、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述延安时期经典革命故事。以现代科技,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用起来、亮起来,让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这是革命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旅融合是面向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融合。2019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进入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已不再仅仅是保护伟大纪念物、宏伟建筑群、重要遗迹遗存,而是更关注文化与自然融合及其对于当代生活和当代世界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2021年的中期战略报告强调,世界遗产是我们继承自历史、并希望传之后世的财富。这些财富应当用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平建设,危机后的重建和发展的战略。保护这些遗产与应对人类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密切相关。
中国为人类文明奉献的灿烂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中华文明辉煌成果的见证,更在于唯一绵延数千年而不坠的中华文明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启示,而这启示又站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搞厚古薄今、以夏非夷,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天下大同情怀,这是我们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开拓“天下一家”旅游交流之路的初心。(钱春弦)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