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由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进一步走向一体化,不仅拓展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空间,更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奠定了新的基础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启动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通知》要求,要充分认识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对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引领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意义,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汇集各方力量,密切协同配合,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2016年以来,我国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旨在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引领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都将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列为重点内容。三年来,在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协调推动和组织调度下,全域旅游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得到全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各地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和业态创新、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示范区创建工作初见成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和旅游由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进一步走向一体化,不仅拓展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空间,更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奠定了新的基础。此次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通知》《办法》和《标准》三个文件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这种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创新示范区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标准化认定和动态化管理,保证示范区建设的先进性、引领性和可持续性。《办法》明确指出,全域旅游示范区要“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发展经验具备复制推广价值”。这就要求示范区建设要保持充分的先进性,能够对全域旅游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办法》和《标准》规定,全域旅游示范区管理采用以标准为依据的验收、认定和动态管理机制,遵循“注重实效、突出示范,严格标准、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通过竞争性选拔择优认定”。即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身份认定不是终身制,而是要持续推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始终保持示范区建设的先进性,通过先进的机制、模式、经验来引领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
其次,标准体系内容涵盖面广,充分体现了以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办法》和《标准》中详细规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的具体要求,建立了验收的内容体系和赋分标准,明确规定示范区创建、验收的内容包括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创新示范八个方面,内容基本涵盖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所有要素和领域,这些要素、领域的完善和提升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将深入影响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再次,突出创新理念,鼓励特色化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而特色则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鼓励创新和特色化发展,《办法》和《标准》中专门设置了创新加分项,加分领域涵盖了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创新、业态融合创新、公共服务创新、科技与服务创新、环境保护创新、扶贫富民创新、营销推广创新八个方面,加分额度从10分到50分不等,加分总额达200分,充分体现了以创新为引领的全域领域发展理念。
最后,注重生态文明,保障生产安全和消费者旅游体验质量。发展旅游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对旅游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既注重发展数量,又强调发展质量。为此,验收标准中专门设置了“一票否决项”和“主要扣分项”,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市场秩序、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市场秩序问题、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坚决一票否决,用严格的否决条款和强有力的制约手段来保障生态安全和旅游消费者体验质量。
总之,文化和旅游部对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安排和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及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在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走向新高度,始终保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先进性,对全域旅游和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特约评论员 王德刚)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