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游乡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24





  为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多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展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新成果、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农民群众精神新风貌和农耕文化新发展等,也吸引着不少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共庆丰收。


  看丰收胜景


  九曲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拐出最后一弯,张庄村是这道弯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张庄村里,名为“幸福路”的村道两边分布着售卖红薯、花生糕、老布鞋、醋等的小店,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购买土特产提供便利。乡村记忆民俗馆内传出铿锵的豫剧唱腔,不远处的桐花书馆里人们正在安静地看书。这个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特色旅游村、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等诸多荣誉称号的村庄,每年吸引游客约15万人次前来感受乡村新生活。


  张庄村曾是兰考最大的风口,“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上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这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寻找治理风沙的科学办法。后经几十年的治理,昔日的风沙窝被改造成米粮川,但由于以粮谋生、资源匮乏,这里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4年起,张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助力、旅游带动”,建起肉牛养殖场、鞋业加工厂、净菜加工厂、农副产品销售公司等,引进公司种植褐蘑菇、芦笋、西瓜、辣椒,加工红薯醋,支持还乡创业人员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同时,张庄村结合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建设四面红旗纪念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桐花书馆等,来的游客多了,村民们又开起农家小院。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兰考是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前往感悟焦裕禄精神,追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兰考还是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近年来,来欣赏“良田美景”已成为兰考乡村旅游的又一看点。


  今年丰收节主场设在兰考县,主场活动包括致敬丰收、致敬农民、致敬农耕3个板块,活动现场还有兰考治理“三害”成果系列展示,让人们直观感受当地巨变以及如今的丰收胜景。


  赏缤纷秋色


  日前,以“和美乡村绘新景 山海江田赏秋色”为主题的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推介活动在辽宁省盘锦市举行,现场发布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秋韵乡村休闲游、天津市西青区大美稻香幸福之旅等55条秋季精品线路以及辽宁省盘锦市稻作人家民俗村、湖北省随州市千年银杏谷等171个精品景点。这些线路、景点凸显了入选地秋季田园风光的特色,为广大游客感悟乡愁、畅游乡村提供指南,展示美丽乡村、传承农耕文化、激活乡村消费。


  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全国各地乡村的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成为游客看景休闲的好去处。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村,地处黄河边,黄河蜿蜒环绕着村庄,与林田、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依托黄河、古长城等资源,建起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到老牛湾黄河观景台看黄河风光,成为这里的旅游名片之一。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是鸭梨之乡,也是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当地以“梨”为媒,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树”的全年旅游产品日益成熟。眼下正是采摘季节,众多游客前往冠县欣赏“万顷梨满枝”的喜人景象。


  体验新业态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村庄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是京郊重要的乡村游目的地。去爨底下村看古民居、峡谷徒步等很受欢迎。中秋假期,到爨底下村的游客发现,这里又多了不少新玩法。古戏台上有传统文艺作品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演出,卖货郎在石板路上叫卖,篝火音乐派对上有非遗火壶表演……


  9月14日,2024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暨第三届京西山水嘉年华活动在爨底下村启幕,戏曲乐舞、诗词歌赋、晒谷祈福与创意市集、国潮旅拍、街舞Rap等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活动为古村注入新鲜活力。活动还发布了3条展示自然风光与文化魅力的秋季精品线路,包括“长城巍峨秋静美,千载文明共辉煌”文化主题线路、“户外徒步寻幽径,月辉洒满共金秋”探险主题线路、“悠然自得赏野趣,祈福纳祥慢时光”纳福主题线路。


  近年来,“去村里体验新业态”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看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里,炫彩多姿的稻田画进入最佳观赏期。不少游客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实地感受“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看一看“不一样的内蒙古”。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不仅建起特色民宿,还举办“山谷里的歌声”篝火音乐晚会,集音乐、休闲、住宿、采摘等于一体的多样体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