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汉服,漫步古城,在街头观看一场精彩民俗表演,在手工作坊体验非遗,感受民艺魅力,之后再到当地的博物馆体验沉浸式学习,顺道买些文创伴手礼,在夜游打卡地定制旅拍,和亲友一同品鉴地道地方美食……自今年以来,“新中式”旅游备受青睐,尤其是在春节、清明和端午等传统节假日期间,“新中式”更是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
这些年,从最早的古城镇旅游热,到汉服热,再到博物馆热、民俗热,甚或是旅途中新雨听竹、饮风酌酒等文人雅趣风靡当下,“新中式”旅游的出圈并非一时之功,而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大众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结果。
东方美学正当潮,“新中式”才是顶流。“新中式”旅游如今成为引领社会审美的“风向标”,其本质是一种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娱乐、体验与互动的旅游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也成为激活地方旅游消费、传承优秀文化的新动力。
除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外,“新中式”旅游的出圈为三四线下沉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由一个个县域小城组成的旅游下沉市场,持续释放强劲消费新动能。从品尝特色农家菜到体验在地传统民俗文化,从亲近山水田园到漫步乡村小路,从山东淄博到甘肃天水,再到河北正定,“小而美”的县域旅游因独特的慢生活和烟火气正成为旅游高质量供给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数以千记的古城镇,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俗风情各不相同,历史文化地域差异恰恰给了年轻人探寻“新中式”旅游更多的体验空间和可能。
不止风靡国内游客群体,“新中式”在入境游游客群体同样广受欢迎。身着五颜六色的汉服打卡热门景点,欣赏国风歌舞剧,体验“古今穿越”之旅,探访传统村落甚至专程学习武术等,对于不少外国游客而言,以这样地地道道的方式体验中华文化,感受中国当下的生机与活力,不失为一次独特的中国文化之旅。
不过,“新中式”旅游市场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同质化严重、审美疲劳、旅游项目文化深度欠缺、新技术应用不足、市场有待进一步细分以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如何有的放矢解决应对,是摆在市场和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中式”旅游产品,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之外,需要在设计定制多元主题旅游路线,开发与传统节日、民俗相关的体验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结合AR/VR等科技手段,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新中式”旅游本身兼具多元与创新属性,如何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做好内容设计和跨界创新,打造更多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年轻人旅游偏好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意味着未来“旅游+”设计、“旅游+”美食、“旅游+”时尚、“旅游+”体育等将有更多合作可能。
无论如何,“新中式”旅游之所以风头正劲,离不开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在旅游过程中对场景、服务以及体验本身文旅美学的消费偏好。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背后,更是大众审美的集体提升。在文旅消费日益多元的当下,旅游的长期主义离不开高品质的服务和体验加持,需要从策划、设计、运营等方方面面持续推进“新中式”美学创新,不断打造出更多游客喜爱的好产品、好场景、好服务。(记者 魏金金)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