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经三年的深度萧条,2023年旅游市场迎来复苏。一方面,国内旅游市场高开高走、加速回暖,行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现象级文旅IP频频出圈,旅游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国内旅游和国民休闲逐渐转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出入境旅游供应链逐步恢复,出境便利度快速恢复,免签政策不断提振入境游,出入境旅游复苏渐入佳境。
在盘点十大热词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一年,随着不断变幻和升级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重新热闹起来的旅游市场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新的平衡,变的是新的消费场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市场环境,而不变的一直都是人民对高品质旅游服务的追求,对“诗和远方”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费提振
从年初到年末,文旅行业走过了历时一年的快速复苏。这一年,文旅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消费提振”贯穿全年,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成为全年工作重点。众多景区、街区、博物馆等热度居高不下,“人从众”景象的背后,不仅是旅行者积蓄已久旅游热情的集中释放,更是行业复苏繁荣的生动写照。当新玩法不断涌现,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相较以往,全民旅游消费更具个性化、多样化。
出入境旅游“重启”
自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来,我国出入境管理、出境游、国际航班等接连调整政策,人员流动愈发便利。截至目前,已有138个国家和地区恢复了出境团队游和“机票+酒店”业务, 出境游快速升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专门提到了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当前,系列入境免签政策正不断提振入境游。
总体而言,尽管出入境旅游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发展总体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进淄赶烤”
4月,淄博烧烤出圈,“进淄赶烤”随之成为流行语。始于烟火、归于真诚,无论是“淄博专列”、新增21条定制公交专线,还是组织全市207家单位免费开放停车场和公厕,严控酒店房价等,巨大的流量之下,淄博官方与百姓合力,“拿出家中最好的一切”待客,实现了“政府、市场、市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向公众展现了“人好、物美、心齐”的城市形象,让流量变“留量”,还拉动了地方经济,提升了政府公信力。这是新时代政府公关的一次精彩演绎、生动实践。
“特种兵式旅游”
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特种兵式旅游”是今年旅游市场一个新现象,其核心要义是用尽可能少的成本享受尽可能多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报复性消费形式,“特种兵式旅游”以“霹雳式”降临和“旋风式”升温,引起社会对旅游市场的聚焦,由此炒热了一部分景区、目的地,有助于人们发现更多好玩的去处。但与此同时,其备受争议的地方在于,“特种兵式旅游”背离了旅游业的服务精神,多数游客并未从这种“打卡式”旅游中获得更多好的体验。
“村超”“村BA”
运动点亮美好生活,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今夏,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火爆出圈。向北150公里,是同样爆火的台江县台盘村“村BA”。不管是“村BA”还是“村超”,参加比赛的球员,几乎清一色都是本地的村民,他们是农民、是小吃摊老板、是快递小哥、是挖机师傅……
“村超”“村 BA”火爆的原因之一就是“比较纯粹,接地气”。“土”在比赛中场的民族特色表演,也“土”在接地气的“土特产”奖品,更“土”在最纯粹的对篮球的热爱。如今,“村超”“村BA”已然成为现象级大IP,在吸引巨大客流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文化动能。
“跟着演出去旅行”
今年以来,演出行业出现报复性增长,消费者观演热情持续高涨,“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特点。音乐“流量”变城市“留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看一场演出,游览一座城市。演唱会逐渐下沉的同时,不少地方政府更是拿出诚意和决心,通过打造音乐节、引进演唱会,以发展音乐经济助推文旅发展。“演出+旅游”由此衍生出诸多文旅消费新场景,展示了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
数据显示,暑期全国演出市场的演出场次11万,同比增长301%;演出票房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792%;观演人数3256万人次,同比增长806%。
City Walk
历史人文经典路线、影视剧同款打卡地、特色美食集合……根据不同的线索与思路,人们将城市中的元素重新串联,City Walk成为继“特种兵旅游”之后年轻游客喜爱的又一旅行方式。
作为当前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City Walk折射出的是近年来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和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深入街区,渴望真正“阅读城市”,参与到城市和景区的深度互动中去,以获得更多的文化融入感。
“博物馆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博物馆作为旅行中的重要一站。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旅游消费迎来强劲复苏,旅游消费热潮集中爆发在“博物馆游”领域。今年暑期,“博物馆热”表现得最为充分,但与此同时,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入馆预约难、官方讲解资源不足、“黄牛党”倒票等问题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复苏阶段旅游消费供需之间的矛盾。要激发旅游发展更大活力,一方面需要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提高供给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则要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改善旅游消费体验。
“反向旅游”
非团队化、去中心化、减距离化、弱景区化……2023年避开人流的“反向旅游”成为当前旅游消费的新选择。不看知名景点,不玩传统项目,只是为了一道美食,甚至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奔赴一座城——今年“小城深度游”受到了人们更多追捧。淄博、延边、酒泉、乌兰察布等许多三线及以下小城市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当“反向旅游”成为旅游新潮,对小城市来说,这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旅发展新机遇、一个值得探究和解读的新课题。
哈尔滨“赢麻了”
进入2023年12月份以来,从各地飞往哈尔滨赏冰乐雪的游客络绎不绝。哈尔滨的第一波火爆,缘起冰雪大世界的“退票”风波。景区各级领导现场办公,致歉、整改、退票,厚道得让人心疼。哈尔滨一连串的应对措施,被称为以“退”为进的神操作。《致哈尔滨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再一次拉高冰城的“温度”。
从冻梨摆盘,到人造月亮;从冰上气垫船,到江上热气球;从出来接客的白狐,到被泼雪的东北虎;从拉着驯鹿上街的鄂伦春族,到全场蹦迪的冰雪大世界……吃住行游购娱,“尔滨”“掏家底”宠溺游客。凭借冰雪游和真诚“赢麻了”的哈尔滨,游客接待量达到历史峰值,预计旅游热潮将延续至寒假和春节。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