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刺激“五一”出行预定火爆 旅游市场“春意盎然”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4-12





  尽管距离“五一”假期还有二十天的时间,但民众的出游热情已经高涨。


  携程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通过携程报名“五一”国内出游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7倍。不仅仅是机票预订量“飙升”,酒店、热门目的地的预定潮也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


  “根据目前的数据,预订量高峰应该会在本月到来。”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旅游市场“春意盎然”


  五一黄金周预定火爆


  虽然才4月初,OTA平台预定“五一”出游订单量已大幅超过2019年同期。


  “往年预订五一酒店,大多集中在清明节后,由于今年清明假期仅一天,大量出游需求集中在五一假期,不少旅客选择提前抢订心仪的酒店。今年的特征就是预订比往年早,三月中旬就开始有很多预订五一酒店的了。”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截至4月8日,在去哪儿平台上,提前一个月以上预订五一酒店的订单量,较疫情前(2019年)增长4.4倍。早在3月初,就有旅客提前预订了三亚、大理、西双版纳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酒店;3月19日起,第一波五一酒店预订潮到来,除了北京、上海两个超级城市外,西安、长沙、南京、成都、武汉、重庆、杭州等大众旅游目的地也广受欢迎,这意味着大众旅游在回归。


  从游客出行距离来看,截至4月8日,报名“五一”长途游的订单占比超六成;从增速来看,“五一”本地游订单同比增长幅度相对小一些,这也说明5天的长假,更多游客希望“不虚此行”,走得更远,上海、北京、南京、成都、西安、杭州、重庆、武汉、广州、长沙的整体旅游报名较为火爆。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3月至今“五一”相关产品的用户搜索量较上个月环比增长135.94%;“五一”相关旅行产品预订周期较去年提前,其中选择提前2个月预订“五一”期间酒店的用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2%。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贵阳是目前五一假期热门的国内机票出发地。


  另外,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多地“五一”预订量已经赶超2019年同期,成都、长沙、青岛、苏州、福州、珠海等热门旅游地均超过2019年30%以上,大理、威海则凭借更高的增长幅度一跃成为“五一”的“大黑马”。数据显示,大理“五一”旅游订单量反超2019年190%,威海则增长300%以上。


  多因素刺激出行意愿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由于清明节假期短以及燃油附加费的下降等多因素叠加,五一预定火爆期来得比往年早了许多。


  自4月5日起,国内航班燃油费收取标准调整为: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成年旅客收取燃油附加费60元,800公里及以下航段每位成年人收取燃油附加费30元,较之前分别下降了20元和10元。这是今年以来燃油费的第二次下调。


  同程旅行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燃油价格回落,叠加2023年夏秋航班计划运力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航市场恢复,利好五一用户乘机出行。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研究员韩涛分析,一季度以来,中国民航采取“分阶段有序恢复”的政策,航空公司逐步恢复国内主干核心市场航线,国内航线恢复总体表现平稳上升,燃油附加费的下调,将有利于旅客出行需求的提升。综合目前宏观经济趋势、市场恢复形势,民航客运市场需求已经进入持续向好的周期通道中。国内旅游市场“春意盎然”,从最新的市场反馈看,“五一”期间国内机票、酒店预订量暴涨,说明相当部分消费者出游意愿强、确定性高,“补偿性旅游”的需求正转化为实际消费,有存量需求集中释放的因素。


  航旅纵横数据显示,截至4月5日,五一期间的国内机票预订量超过12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6倍;五一期间的出入境机票预订量为去年同期的5倍左右。一些飞往热门旅游目的地航线已余票不足。


  在去哪儿平台上,4月29日北京-大理经济舱已售罄,北京-西双版纳、上海-西双版纳经济舱机票价格已升至全价。去哪儿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西双版纳、北京、三亚、珠海、成都、广州、深圳的五一机票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3月26日夏秋航季到来,航班量有望在4月增长,旅客出行也将更加便利。此外,4月5日起,燃油附加费下降,旅客出行更便宜。有五一出游计划的旅客,可以持续关注票价变化。


  “根据预订情况,五一出行将会呈现一定的爆发式增长趋势和集中出行的特点。旅游行业在疫情后正处于快速复苏通道,与旅游业相关的航空运输则是直接受益行业,同样也会前景可期。如果旅游业相关企业比如景点、演艺、住宿以及旅行社等能够与航空企业开展联合性的市场推广与营销,应该可以更快推动文旅行业复苏,并让所有行业参与者与相关者都共同受益。”柏文喜对记者称。(李万晨曦 施露)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