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文化古迹类景区受关注 “酒店旅游”引领新潮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4-01





  随着清明假期的即将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规划出游行程。记者从各大旅游企业了解到,今年清明假期旅游以周边短途自驾为主,“家庭游”是主要出游形式,文化古迹类景区受关注,“酒店旅游”引领新潮流。


  “家庭游”是主要出游形式文化古迹类景区受关注


  人间最美四月天,踏春游玩好时节。今年清明假期旅游以周边短途自驾为主,“家庭游”是主要出游形式,亲子采摘、主题乐园是家庭亲子人群的首选。出游主题方面,花园花海、动植物园、城市公园、主题乐园、水族馆、博物馆、古镇是清明假期最热门的几大景区类型。携程数据显示,上海浦江郊野公园奇迹花园、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南京总统府、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无锡鼋头渚、洛阳中国国花园、拉萨布达拉宫、北海涠洲岛、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位列“清明节热门景区TOP10”。


  广东“菠萝的海”、江苏红山森林动物园、河南博物院、浙江九溪十八涧、贵州平坝万亩樱花园、山东青山渔村、云南湄公河·六国水上市场、新疆帕米尔盘龙古道、四川格聂之眼和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十个新兴旅游景点登上了马蜂窝“春季新秘境”榜单。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介绍,“春季很多新景点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当地风光秀美,更是因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引发了年轻消费者更多的关注。”


  另外,今年文化古迹类景区也格外受关注。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河南博物院、河南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和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搜索热度高居不下,与2019年同期相比,搜索热度增长4倍。同样,受最近考古新发现的影响,四川三星堆景区门票搜索量也出现大幅上涨。


  国内航线搜索量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八成机票价格回到疫情前水平


  每年清明假期都是返乡祭祖或踏青出游的时节。携程数据显示,清明期间国内航线搜索量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八成,经济舱均价同比2019年下降4%,返乡旅客机票预订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已恢复至2019年的九成多,出行需求进一步回暖。在今年清明假期热门航线中,上海-三亚、北京-成都、上海-成都、北京-三亚、上海-重庆、北京-上海、上海-广州、广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上海位列前十。


  随着春日气温不断升高,坐飞机出游的旅客也日益增加。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兰翔表示,受供需关系影响,机票价格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当前平均支付价格为689元。清明假期预订热度最高的国内航线是北京-成都,国内热门航线Top10中,三条航线由上海出发。上海也是今年清明假期国内出游旅客量最多的城市。上海出发的消费者主要去往深圳、重庆、成都、广州、北京、大连、沈阳、昆明、哈尔滨和三亚,上海出发机票的平均支付价格是636元。


  酒店市场复苏形势喜人“酒店旅游”引领清明假期新潮流


  今年清明小长假酒店市场复苏形势喜人,对于个性鲜明的消费者来说,酒店也是旅行目的地,拥有丰富主题活动和文化体验的高星酒店往往可以成为发起旅行的动力。近日,华住也与融创文旅强强联手,将施柏阁呈现于中国市场。通过建立“文旅+科技+流量”的新型文旅酒店的生态模式,让消费者拥有更高品质、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途家数据显示,部分消费者在出发前3周左右就开始抢订民宿,清明出发前的11天—15天达到预订小高峰,民宿订单量占比超过40%。国内最受欢迎的十大旅游城市分别是成都、北京、重庆、上海、长沙、厦门、南京、杭州、武汉、西安。以“踏青”“赏花”为基础的本地游、周边游需求在小长假期间引领“酒店度假”趋势。另外,山水景观、主题乐园、乡村田野、名胜古迹、滨海度假等类型景区也位居出游人气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重视安全与品质享受前提下,选择住在大自然的消费者占比较往年再创新高。尤其地处风景区、乡村、滨海等中高档度假酒店。同时,兼顾亲子活动及家庭度假体验的酒店也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携程数据显示,在全国热门高星酒店排行中,秦皇岛ClubMedJoyview北戴河黄金海岸度假村、杭州开元森泊度假酒店、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扬州迎宾馆、北京五矿君澜酒店、广州长隆酒店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店、北京海湾半山温泉酒店、上海南郊宾馆、三亚天域度假酒店、秦皇岛北戴河安澜酒店位列前十。


  除了赏花踏青,海岛游、携宠游也是清明假期热门的出游选择。拥有落地飘窗、步行海边、可以看日出日落的海景民宿最受消费者青睐。消费者出游信心的恢复,也解救了被迫宅家憋坏了的宠物们。途家数据显示,有超过15%的消费者会携宠自驾出游。停车方便、可以满足宠物入住的复式房型、精品客栈、独栋别墅、四合院、木屋等,是众多“铲屎官们”的首选房型。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