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合作蓝图出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21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近日联合公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旨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共建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


  融 合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指导性方向,引领大湾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及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也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文化大都会及国际旅游枢纽的地位。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指出,特区政府将继续致力推动香港青年到大湾区进行文化交流,加深他们对大湾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认识,并为他们日后参与大湾区以至国家的文化发展创造条件。


  另外,特区政府也会全力支持多项推动大湾区旅游发展的举措,包括打造更多大湾区特色旅游产品及行程、共同推广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推动邮轮游艇旅游发展、加强大湾区旅游市场监管合作以及旅游人才培训等,吸引更多海外旅客到访大湾区,并推动大湾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构筑面向全球的宜游湾区。


  众辉国际旅行社营运总监、香港旅游业议会理事会理事崔定邦认为,经历过疫情,社会大众必定更珍惜当下和注重心灵体验,游客也会对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文旅规划》指出,“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趋势”,正是指明了这样的发展方向,旅游业界将依照规划,为疫情过后的文旅重启做好准备。


  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认为,香港旅游业的相对优势较明显,其中重要原因是交通便捷。在海路及陆路方面,香港与内地及澳门的交通基建尤其完善。在航空方面,香港国际机场对外有200多个航点,为整个大湾区中最多。未来若要推动“一程多站”,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永 续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说,澳门、香港和广东无论从历史上、地缘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休戚与共、血脉相连。一直以来,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致力于粤港澳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发挥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共同保护、宣传、利用好大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大力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文化和旅游的协同效应丰富了旅客的体验,也主导了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了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构建。”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说,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多样及交通网络完善是大湾区发展旅游的最大优势,澳门与大湾区成员一直紧密联系,共同推动大湾区区域旅游发展,配合各项旅游便利政策,联通各地业界共同研究开发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给旅客提供不同的体验。


  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近日公布,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3日元旦假期,日均访澳旅客超过2.1万人次。其中去年最后一天入境人次达30747人次,刷新过去11个月以来访澳旅客单日最高纪录。


  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表示,在内地和澳门疫情基本稳定形势下,澳门特区政府广泛宣传澳门现为安全宜游城市,并推出多项优惠措施吸引旅客前来。在圣诞节、新年等节假日和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效应的推动下,访澳旅客人数持续增加。


  传 承


  据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介绍,为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该局于去年10月至12月期间举办“国粹及艺术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共8所学校的近1900名学生参与。活动分别由广东粤剧院、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资深艺术家推广粤剧、京剧、曲艺等中华传统艺术进校园。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除了欣赏各类精彩艺术展演外,更有机会与艺术家同台互动,零距离感受国粹魅力。有活动参与者表示,通过艺术家精湛演出和自己稚嫩的尝试体验,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言不虚,每个唱腔和动作都凝聚艺术家的心血。


  “我们根据澳门学子的欣赏习惯、澳门各个学校的不同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采取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选取了一批融思想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粤剧剧目,再搭配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在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中,给澳门学子们普及了粤剧剧种知识,在他们心里播撒了粤剧艺术的‘种子’。”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说。


  张晋琼说,希望通过鉴赏体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粤剧艺术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粤剧之美的向往,进而让他们喜欢粤剧,爱上粤剧,一起撑起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片蓝天。(记者  张盼)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