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或将“大步前进”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10





  日前,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环能院)发布《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围》报告显示,既有公建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有望在“十四五”得到改善。


  困境: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原地踏步”


  我国建筑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20%。其中,包括医院、学校、写字楼、商场在内的公共建筑能耗占全部建筑能耗的38%,是建筑能耗中比例最高的一部分。


  2016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对建筑整体总能耗提出了指标。


  但遗憾的是,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却一直“原地踏步”。


  在发布会上,专家坦言,“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建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相比之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既有公建)的节能工作推进缓慢。


  对制约我国既有公建节能的因素,报告从导致节能项目难以获得立项和立项后节能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一方面,业主或运维方缺乏节能立项的动力。由于建筑的核心业务是提供空间使用服务,进而创造经济价值,因此业主一般并不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业主和相应的服务机构缺乏对节能工作系统性、可持续性的认识,市场上又缺乏具有明确指导性和实操性节能量验证规范,导致已开展的节能项目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加剧了业主对待节能工作的消极态度,形成恶性循环。


  即使立项,改造后的既有公建节能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副研究员魏峥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复杂工程简单化。二是简单工作短视化,即使是很简单的工作,我们目前做得更多的是哪坏了换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是缺乏细化的节能量测量验证规范。


  “比如家里做空调节能,我只要把能效很低的家用分体空调直接换成高能效空调就可以了,而大型商业写字楼的节能工作却不是只是换个设备这么简单。我见过一个改造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项目,换了冷源和末端空调设备,但整个输配的管路没有换。这相当于心脏全换新的了,四肢全换新的了,但血管堵塞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也就造成之前设置的各种节能的变频的设备不能按照预期发挥对应的作用,节能项目缺乏系统性。”魏峥表示。


  机遇:既有公共建筑将释放节能潜力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对建筑能耗管理的相关政策不断加码。


  国家七部委在2019年发布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中,从制冷系统整体和单体设备两个层级提出了节能要求:“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这是政府第一次以分系统能效来指导和约束公共建筑中节能工作的开展。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的要求。


  专家们看来,鉴于我国减排压力有增无减,未来的社会发展将面临来自建筑行业能耗增长和环境容量缩小的双重制约,但这也说明未来的节能潜力将更多地来自建筑行业,尤其是基数大、能耗强度高的既有公建。


  报告也指出,“十四五”期间,公共建筑仍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载体。一方面,随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比重持续增加,办公楼、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强度也会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得到更多重视,随之带来的建筑设备和机电系统更新升级可能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从而推高相关建筑的能耗。因此,公共建筑能耗的占比可能进一步增加。


  报告认为,既有公建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有望在“十四五”得到改善。


  “我们梳理下来大概是五大机遇:一是节能意识提升。二是节能窗口期到来。三是房地产行业转型会促进节能工作。四是分系统能效指标管理变成了可能。五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大发展,使得节能有了更有利的工具。”魏峥说。


  报告指出,全社会节能意识提升让不节能的建筑面临全方位压力。得益于政府多年的节能减排工作,全社会对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保护环境和自然等宏观层面的概念已形成共识。


  此外,一些城市也在探索有效化解以上障碍的新模式,比如上海市长宁区通过加强源头控制、全过程咨询等方式,累积了有效的经验。这些变化都为影响和推动更多建筑业主和租户采取节能行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氛围下,政策如果能提供行之有效的节能行动指导,可望收到高于以往的社会响应度。”专家表示。


  挑战: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指导


  报告认为,既有公建节能工作提速的大环境十分有利,要解决的是具体的、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指导。


  报告认为,“十四五”阶段能否破解长期存在的既有公建节能难题,大幅度提高节能比率和效果,将取决于政策能否下沉到实用层面,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报告建议主管部门要改变政策引导思路,放弃以往的财政补贴、经济刺激的思路,转而对业主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进行倡导和表彰,从而鼓励其担负起更多的环境责任。同时,鉴于建筑大修是推动业主采纳节能措施的契机,“十四五”阶段是20年一遇的好时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院长徐伟认为,针对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胡萝卜+大棒”的方式。“从全球经验来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难以完全依靠市场化收益完成。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激励建筑业主参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教授龙惟定则指出,要落实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需要实行能耗限额的制度,在现有标准上进一步细化到各个行业,对超过能耗限额的建筑方实施加价机制,提高业主节能意识。


  在技术层面,报告提出了全面推动分系统能效提升的概念,由关注水泵、冷机等单个设备的能效,转向关注制冷系统、新风系统等的整体能效,为下一步推动建筑整体的能效提升提供支撑。


  此外,鉴于目前国内企业的节能设备、产品、系统方案和服务水平已逐渐赶上知名国际企业,报告还建议主管部门,大力扶持国内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我国节能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转自:人民政协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