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环能院)举行线上发布会,发布《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围》报告。报告分析了既有公共建筑(以下简称:既有公建)节能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十四五”建筑节能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惟定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院长徐伟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据了解,我国建筑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20%。其中,包括医院、学校、写字楼、商场在内的公共建筑能耗占全部建筑能耗的 38%,是建筑能耗中比例最高的一部分。“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建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相比之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既有公建)的节能工作推进缓慢。
“十四五”期间,公共建筑仍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载体。一方面,随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比重持续增加,办公楼、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强度也会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得到更多重视,随之带来的建筑设备和机电系统更新升级可能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从而推高相关建筑的能耗。因此,公共建筑能耗的占比可能进一步增加。鉴于我国减排压力有增无减,未来的社会发展将面临来自建筑行业能耗增长和环境容量缩小的双重制约,但这也说明未来的节能潜力将更多地来自建筑行业,尤其是基数大、能耗强度高的既有公建。
对制约我国既有公建节能的因素,报告从导致节能项目难以获得立项和立项后节能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一方面,业主或运维方缺乏节能立项的动力。由于建筑的核心业务是提供空间使用服务,进而创造经济价值,因此业主一般并不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同时,由于开展节能工作需要对能耗进行详细核算以印证节能效果,而数据透明化往往导致运维利润缩水,使得运维方对建筑节能工作产生抵触。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业主和相应的服务机构缺乏对节能工作系统性、可持续性的认识,市场上又缺乏具有明确指导性和实操性节能量验证规范,导致已开展的节能项目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加剧了业主对待节能工作的消极态度,形成恶性循环。
报告认为,既有公建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有望在“十四五”得到改善。首先,全社会节能意识提升让不节能的建筑面临全方位压力。得益于政府多年的节能减排工作,全社会对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保护环境和自然等宏观层面的概念已形成共识。更多地产企业,如朗诗、万科等选择深耕绿色建筑;投资者、建筑使用企业等更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的评级;企业员工个人也更加关注低碳行为等。此外,一些城市也在探索有效化解以上障碍的新模式,比如上海市长宁区通过加强源头控制、全过程咨询等方式,累积了有效的经验。这些变化都为影响和推动更多建筑业主和租户采取节能行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政策如果能提供行之有效的节能行动指导,可望收到高于以往的社会响应度。
其次,业态调整加剧和设备批量老化为既有公建节能带来重要窗口期。“十三五”末期,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与中美贸易摩擦已影响到了现有大部分经济业态。同时,电商经济与共享概念也对传统依赖实体公共空间的经营模式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因素都加快了商业业态的调整频率,例如把经营不善的商场改造为写字楼。功能调整就需要做相应的改造。另外,由于商业建筑常用的冷机、水泵等暖通空调设备一般有效使用期限在20年左右甚至更短,而2000年以后正是公共建筑大量建设和投入使用的时期,这就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大量的既有大型公建正在迎来密集的设备更换期。业态的调整、设备的服役周期结束为商业建筑的改造提供了客观利好,而充分利用好这些重要机遇,做好政策引导,可以事半功倍。
此外,近些年,新建建筑量进一步缩小,房地产行业已经从大规模开发的模式逐步转向经营好存量建筑的模式。既有建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既有公建节能问题的重要性也因此较以前更加凸显。“十三五”期间,房地产行业从土地开发的增量模式向城市更新的存量模式转型。一方面,大城市土地供应紧缺、地价高昂的状况挤压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空间。另一方面,早期建筑在功能、内部格局、设备配置等方面的陈旧与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越发不匹配。在这种形势下,一些企业和投资人将目光转向城市更新项目,投资收购既有建筑,通过业态调整、翻新改造和运营管理,提升其服务效果和市场价值,在项目期获得物业增值收益,最后择机退出并获取增值利润。通过这种项目模式,既有公建的节能工作有机会嵌入到改造的目标及过程中。
最后,物联网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减少了人工成本。“十三五”期间,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建筑运维模式出现,公共建筑的设备监控和巡更人员逐渐被远程化、后台化的智慧中心替代,可以极大减少对物业运维人员能力和经验的依赖,使设备的节能性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物业管理人力需求的减少,可以降低业主的人工成本,相较于以往难以打动业主的“通过节能降低能源消费成本”等主张,人工成本的减少更加直观,确定性也更高,对业主而言也更容易接受。
报告认为,既有公建节能工作提速的大环境十分有利,要解决的是具体的、最后一公里的政策指导。2016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对建筑整体总能耗提出了指标,但未给出实现指标的路径建议。国家七部委在2019年发布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中,从制冷系统整体和单体设备两个层级提出了节能要求:“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这是政府第一次以分系统能效来指导和约束公共建筑中节能工作的开展。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的要求。报告认为,“十四五”阶段能否破解长期存在的既有公建节能难题,大幅度提高节能比率和效果,将取决于政策能否下沉到实用层面,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化解既有公建节能的困境,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排放达峰和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报告建议主管部门首先要改变政策引导思路,放弃以往的财政补贴、经济刺激的思路,转而对业主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进行倡导和表彰,从而鼓励其担负起更多的环境责任。同时,鉴于建筑大修是推动业主采纳节能措施的契机,“十四五”阶段是20年一遇的好时机。为此,报告建议主管部门进行排查,掌握大型公共建筑的大修计划,适时引导业主以大修为契机,提高建筑能效。在技术层面,报告提出了全面推动分系统能效提升的概念,由关注水泵、冷机等单个设备的能效,转向关注制冷系统、新风系统等的整体能效,为下一步推动建筑整体的能效提升提供支撑。此外,鉴于目前国内企业的节能设备、产品、系统方案和服务水平已逐渐赶上知名国际企业,报告还建议主管部门,大力扶持国内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我国节能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转自:中国工业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