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终“竣工” “老大楼”成为“新样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7-12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老市府大楼近期终于“竣工”,完整实现了其原建筑方案的设计构想。这座位于上海市黄浦区160街坊内的老建筑终于弥补了“历史的缺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原上海工部局大楼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直至1955年。1949年10月2日,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如今,上海市民习惯称呼这栋对近现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建筑为“上海老市府大楼”。


  根据史料记载,原上海工部局大楼始建于1914年,竣工于1922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作为原上海公共租界的管理机构所在地,该大楼由英国人设计兴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资金、建筑材料等无法按期到位,百年以来,这座建筑始终未按原定设计完成围合,留下了一个“L”形缺口,呈现为一幢半围合型建筑,成为“历史的遗憾”。


  “从1922年原工部局启用时,它就是一栋未完成建筑,按照1912年的设计方案,它应该是一个围合形态。如今,我们在对上海老市府大楼‘修旧如故’的同时,也按照原方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历史性围合,使新老建筑相得益彰。”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亦锋表示,围合工程将历史建筑修缮与新空间开发有机融合,使历史建筑“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上海老市府大楼在重现风貌的同时,我们还要重塑其功能。”


  据悉,作为上海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改造的先行启动项目,上海老市府大楼占地面积约15280平方米,改扩建后将形成由原工部局大楼、小红楼、环形扩建建筑、庭院建筑、地下室共同组成的围合式建筑综合体。


  “由于建筑年份较早,老市府大楼是砌体结构,而新建的楼是钢结构。为了实现新老建筑的贴建,且不破坏老建筑,项目部在连接部位设置了变形缝,室内部分设置网络地板伸缩缝覆盖。屋面为了保证景观效果,通过建筑面借平,连接处则通过统一设计风貌保持整体一致。”项目承建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团项目负责人孙承介绍说,补上“L”形缺口,是通过新建一座钢框架结构的环形扩建建筑,再和老市府大楼连接,从而形成围合形态。“在外立面上,新建筑的风格将与老市府大楼保持一致,从外面看是浑然一体的。”孙承说,新老楼部分交接处,以楼梯台阶来进行“牵手”。


  在近日举办的第一太平戴维斯未来人居社区论坛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锺楠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做更多维度的考量。既要保存好原来的文化空间,守住文化、肌理、文脉,同时又要匹配相应合适的产业业态,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朱亦锋预计,上海老市府大楼的修缮将在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成后的老市府大楼地上面积约42000平方米,70%将用于办公,30%用于文化和配套商业功能,新建的三层地下室将设有近300个车位,围合庭院广场将成为对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


  “好的公共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也可以增加活力和城市多样性。”福斯特事务所合伙人周砚田说,“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得以提升。”叶锺楠也认为,老城更新在保留历史价值、文脉记忆,让空间格局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赋予周边区域更多功能和更高价值。


  根据近期印发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上海将开展城市更新六大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其中,综合区域整体焕新行动位列首位。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将重点开展10个以上综合性区域更新项目,重点推进“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外滩“第二立面”等区域更新。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住宅销售部主管、高级董事唐华表示,未来人居社区的打造对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更新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将迎来更多机遇。(记者 郑钧天 方喆 实习生 姚舟怡)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